【摘 要】无论是“新技术”还是“好传统”,都是一种教学手段,都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会长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教师应自觉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内外兼修,教学手段运用才能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品质才能不断优化。
【关键词】教学常规;电子白板;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57-02
【作者简介】姜宁兵,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0)校长。
我们科学地应用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研究后,课堂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手段有了明显的优化,教学生态有了良好的改观。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将“新技术”与“好传统”对立甚至割裂。少数教师由于对“新技术”比较陌生,导致操作生疏、生硬,加上课前对新技术课堂缺少周密的设计,往往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达成度偏低,课堂出现了“五个脱节”的现象,即新技术与导学案、文本钻研、教师板书、学生思维、学生笔记脱节;产生了“五个偏差”,即技术偏生、节奏偏慢、结构偏散、局面偏乱、基础偏差等。
1.看重新技术的制作,轻视导学案的规范。不少教师将备课的重点、中心、兴奋点、精力放在资料的搜集、图片的挑选、课件的整合、文本的编辑等方面,弱化了导学案的功能,漠视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批阅反馈、对学生问题的提炼整合以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调适和破解,导致课堂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滥用华而不实的新技术,淡化因人而异的文本钻研。少数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生动课堂,用声、光、影等多媒体效应代替文本的研读、涵咏、品味。课堂上本可一句带过的环节却浓墨重彩地用多媒体进行渲染,本应细细品读、慢慢鉴赏、深入体察处却浮光掠影、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不少教师懒于钻研文本和二次备课,惯于移植各类备课资源,教学无重点、难点。教师教得乏力无味、虚弱迷茫,学生学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从而导致教学节奏偏慢,课堂结构松散,课堂效益偏低。
3.放大电子板书,虚化手写板书。有存储、定式的电子屏幕,却无即时、灵动的手写板书;有事先预备的电子文本,却无课堂师生双边活动的生成板书;有刻板、单向的电子输出,却无鲜活、亲切的思维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学生思维凝滞压抑。
4.热衷教学内容的完成,弱化学生思维的达成。部分教师曲解新技术的教学内涵,认为只要使用了电子白板就是进行了新技术教学。少数教师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不重视自己的激励引导,将自身沦为新媒体图文的放映员、讲解员,学生成为毫无活力的观众。教师的讲解与启迪被电子图文牵着走,在强化教学容量、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忽视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生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基础偏差,教学达成度偏低。
5.盲从新技术的运用,忽视学生笔记的引导。课堂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是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动嘴、动脑、动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备课时没有对新技术课堂进行缜密地设计,只是片面、盲目地运用新技术辅助教学,机械地播放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施教对象特点的研究,无视教学内容的达成度,没有凸显教学重点难点,导致学生无笔记可做,来不及做笔记,不会做笔记。
理解、恪守教学常规,是保持教育本真的基本追求,是回归教育本色的基本准则,是守护教育精神的底线。
1.备好课。我们的做法是“一规四抓”。“一规”就是规范备课要求,力求达到全、深、精、细、简、准。要全面研读考纲、课标、教学要求、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新技术的操作程序;要深入研读文本与学情,形成个性化的备课文本;要精细编制导学案,衔接好新技术与导学案的关系,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和重点难点的把控;要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难点,注重问题预设与现场生成。抓实集体备课,所有教师先纸质备课后电子备课,先集体备课后二次备课。定期随机抽考青年教师,培养他们审题、解题的能力和高考策应的能力。抓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到课件操作流程安排,从板书到作业,从课堂提问到过渡语设计,从导入到课堂小结,一应俱全。抓教学比武活动,各学科在备课组、教研组、学校、校际等不同层面定期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展示活动,定期开展课改设计、电子白板制作、演讲比赛等比武活动,敦促教师娴熟掌握并恰如其分地应用新技术。重点抓实备课笔记督查:一查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与突破解决方式,二查教学流程是否完整科学,三查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尤其是问题导思的启发性和例题导练的针对性。总之,重点督查学情的针对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2.好板书。板书是教师对文本重难点、易混点的简化梳理、友情提醒,是对学生做笔记的提示引领,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智慧结晶。为了将传统板书和电子板书有机融合,我们通过“一缩二专”的举措落实手写板书的回归。“一缩”就是压缩课件的容量,要求教师给手写板书腾出足够的时空。通过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项重点督查,查一查黑板上、教案里有没有规范而科学的板书。开展专项培训,从板书态度、板书字形字迹、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布局美化等方面对教师板书进行规范。定期请各学科专家重点培训概念性板书、线索性板书、表格性板书、提纲式板书、留白式板书的书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让板书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的“脚手架”、教师教学的“导游图”、师生互动的“心电图”,从深刻细微处规范教学。
3.好笔记。笔记是课堂学习的终端依据,是学生再次温习的延续蓝本。课堂笔记弥补了记忆储存的不足。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锤炼思维、提升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整合信息的加工能力。为了让传统笔记与新技术契合得更紧密,我们的做法是“一导二评三查”。所谓“一导”,就是教师要从笔记本选用、内容、格式、板块切分、标志等方面,展开对学生系统而科学地指导。上课时碰到的重难点,教师要通过放缓节奏、语气语调缓重、肢体语言等方式提醒学生,留足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时空,指导学生不仅要记录学习的重难点,还应及时写自己的理解以及产生的新问题。“二评”就是定期开展笔记展示学习和评比观摩活动,以评促学,以学促改,让板书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课堂思维生成的重要载体。“三查”就是专项督查,通过班级小组互查、教师检查、年级督查、学校抽查等方式,发现亮点,反馈问题,跟踪督查,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与自觉要求。
3.好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链条的终端环节。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会做作业、会思考问题。新技术的课堂不能没有传统作业,学习效果的调研还需作业的检测,教师成就感也可通过学生作业质量来体现。如何将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抓实抓细,笔者以为有“四定原则”。一是定质,要根据班情,在准确研判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布置适切的作业,力求做到有布置必先做,有完成必批阅,有批阅必讲评。二是定式,从作业本选用、作业格式、完成时间、家长签字等细节规范学生作业。三是定量,作业要适量,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科权重等角度规范作业的完成时间和学生的负担,真正做到少而精。四是定度,高质量的作业既要有难度,又要体现分层教学的梯度;既要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有考点的覆盖面和智能结构的普适性。
总而言之,“新技术”和“好传统”各有千秋,二者应取长补短、趋利去弊,方能相融共生。唯有回归并抓实备课、板书、笔记、作业等教学常规,才能让“新技术”和“好传统”相得益彰。
教学常规:让“新技术”与“好传统”相得益彰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6-03-10
- 阅读量600次
- 评分4
- 赞12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