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钱
(浙江省绍兴市春晖中学,312300)
摘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这六个要素,可以更有效地备课。这样的备课,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让教学“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关键字:有效 备课 要素
备一节课,正如做一道菜,教师就是烹饪这道菜的厨师,若要让该菜成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并刚好适合学生的胃口,那么教师除了要考虑采用各种好原料,还得有适时放调料的手上功夫,而这只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苏东坡有言:“技进乎道,艺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研究怎样更有效的备课决不是为了为难教师,而是一种有智慧的对教与学的导向。本文从备课活动中的要素人手,研究更有效的备课方法。
一、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教学目标的解析,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在教学中,教只是条件,学才是关键,因此在备课时,目标不能惟知识,既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又要体现目标设置的层次性。
如在备《算法及其实现》一课时,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自制Flash小游戏“农夫过河”引出算法课题;通过学校中“各年级学生错峰用中餐”的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考虑算法表示的合理性,并由此而引出“用流程图表示算法”;通过“猜价格”游戏用于巩固知识点;通过“烧水沏茶”、“公园儿童收费问题”等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尽管这样的做法没有明确提出三维目标,但切实地从不同侧面对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解析与实践设计。这样的备目标,其实始终围绕着两个靶点:一是通过备目标改进教师的教法;二是通过实践活动更多地注重过程与方法,改善学生的学法。
二、分析学生学情
备学生主要指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贴近学生的思维状态。这是当前备课活动中最为缺失的,也是教师把握最为失当的。笔者认为,分析学情应备好以下几点:(1)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节课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2)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还是难解的。(3)如何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解决好“让谁学”、“让什么样水平的学生学”以及“怎样学”的问题。(4)怎样使课堂教学的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并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知识。(5)可能的话,要解决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学了能做什么”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2节课《观察字符的内码》时,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运用UltraEdit软件观察、学习和体会诸如“低碳生活”等字符的内码。这样的教法较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还误以为该知识无多大用处。笔者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准备一个趣味小游戏“五彩连珠”,玩时移动棋盘中的棋子,无论横向、纵向还是斜向,使相同颜色的棋子排列成五子,便可以消除这些棋子并得分。计划先让学生玩5分钟游戏并保存游戏结果,然后让学生用“UltraEdit”软件打开文件夹中新产生的一个名为“wmlines.res”的文件,以组为单位,尝试进行内码修改,并因此而得到一个好的游戏成绩。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学生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天性,用事实说话,没有说教。此时的游戏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一个道具,对这个道具的摆弄使学生对游戏有了一个全新的、正确的认识。
三、备好教学内容
大家都知道,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纲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并应积极钻研教材。但很少有教师在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关注如何构建起大到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到几个模块,小到一个单元甚至一个知识点的知识体系脉络。
教师在备课时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纲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及教材,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继而尽可能地从新的视角出发,凭自己的教学积累或团队的经验积累,组织好每节课的知识铺垫、经典案例,进行一些对知识迁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有导向性的二次开发。这既是适合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
如在备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四章《作品的合成与递交》中的第二节“多媒体作品的合成”复习课内容时,笔者备的教学内容是编辑完善多媒体作品“龟兔赛跑.fla”,要求学生根据制作脚本测试作品,找出作品中具有典型错误的问题,讨论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分各场景进行预设问题,其中预设“片尾”场景的问题如下:
存在问题1:“片尾”场景的播放提前于“终点”场景。
正确效果:先播放“终点”场景,再播放“片尾”场景。
存在问题2:“终点”场景中,“再来一次”按钮实例上显示的文字是“暂停”字样。
正确效果:“再来一次”按钮实例上显示的文字是“再来一次”。
存在问题3:“终点”场景中,单击“再来一次”按钮时,弹出错误提示窗口。
正确效果:单击“再来一次”按钮时,跳转到“起点”场景的第1帧并继续播放。
备这样的教学内容,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测试作品的各个场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总结各类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在今后测试作品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备好教学内容”最能体现教师的备课智慧与教学功底,它需要教师长期坚守“人本”态度,将自己换位成学生,从一个设计的“智者”转变成一个学习的“愚者”,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活动的过程出发,对教学进行预设,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使课堂教学更鲜活、更丰富,让学生更多地体味学习的快乐。这其实就是教学的“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四、研究教学评价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是: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因此,备好教学评价,既是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需要,更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如以学生在解决上文中“龟兔赛跑.fla”的“片尾”场景中的问题后的任务评价为例,笔者的做法是:依据学生的特点,从技术层面、人文层面进行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先对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中间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再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情况评价,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总结所运用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当然,评价中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层面,突出技术支持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也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与学习感受,为以后更有效地上课提供依据。
五、备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一种预想,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是教师演绎教学生命的智慧生成地,更是将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达成学生学力提升的前提。笔者始终以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的着力点一定是让学生成为教学生成的主体。因此,备好教学设计,其根本出发点需要以生为本,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的落实,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遴选生活中丰富的技术应用实例,呈现、发现和挖掘信息技术的知识原理与技术的实际运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生学习的视野更多地引向广阔的技术应用领域,加大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的“运用”与“活用”,体现学以致用。
如在备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四章《作品的合成与递交》中的第二节“多媒体作品的合成”复习课内容时,笔者构建的教学内容是编辑完善多媒体作品“龟兔赛跑.fla”,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预先给学生一个《龟兔赛跑》作品范例,同时准备一个教学辅助课件。范例既具有吸引力,又给学生提供了目标;课件提供一些解决常见错误的方法与技巧,方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纠正自己在制作作品时出现的错误。
2.预设各场景具有典型错误的各类问题,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这有利于学生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表达和发挥。
3.学生依小组分工,依次合作完成“龟兔赛跑.fla”的各场景的编辑、制作与调试。让学生既完成作品的编辑与制作,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有一个自我发现、原因分析、讨论与解决的多感觉通道刺激的过程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巩固重点、解决难点。
4.评价反馈与总结。通过学生自评,促进学生反思学习内容和过程,体验成就感;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引导延伸到同类问题的解决中。
六、进行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显然不应该只是像“重返”,也不应该只是像“反刍”,而是更应该像“煲汤”:选定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汤料”对象进行再思考、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让自己不断地积累煲汤的“火候”,煲出“味道”与“营养”。这样的教后反思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自己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教,并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归类与取舍,它能促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与自我评估的升华,能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如上面案例“龟兔赛跑.fla”中的各场景问题的设计,教学后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如何设计高品质的问题”上。笔者以为,设计高品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要真实、有意义。如信息获取、表格数据分析等内容,本身就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的,可谓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学生在熟悉的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原认知和经验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问题要有内涵。富含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的问题,才有思维的空间,思考的价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技能,提升思维的品质。(3)问题解决要有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培养。(4)问题解决后要梳理小结。
总之,做好有效备课的六要素,既可促进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又是将每一节常态课备成优质课的基础。当这样的备课活动成为教师的自觉状态时,备课就不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和压力,相反,它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新起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国朝,浅谈备课之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J].科教文汇,2011(36)
[2]张颖,重视备课关注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