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作品范例运用的探索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24次
  • 评分4
  • 54
  • 0

蒋雄超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314009)

摘要: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有效选择和使用作品范例可以为学生技术设计、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有效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从多维度选择、适时运用及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作品范例的合理利用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劳动与技术 作品范例 运用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意思是可以学习、仿效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作品范例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直观性,它既是一个成型的作品,是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又是作品的一个部分,具有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范例的第二个特征是启发性,即在基本作品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创作。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作品范例运用在本质上属于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师教的方式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范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第13条指出:合理利用“作品范例”,为学生技术设计、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关注技术要点的掌握和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合理运用作品范例,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范例进行观察分析,从外部深入到内部,从整体分解到部分,总结归纳范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为技术设计与制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合理运用作品范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帮助,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理解、自己发现,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而非教师单一的“教”。教师应事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教育性、典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范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一个范例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因此,在众多的范例材料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作品范例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要认真研读范例信息,在理解范例内容和所提供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研究和分析范例指明方向。

一、多维度选择作品范例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作品范例的选择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或是单一内容的重复使用,这是让作品范例更有实效的基础。教师的范例、学生的作品都可以作为作品范例的内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定要有作品范例,应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有侧重点的精选巧取教师、学生、正面、反面、半成品或其他现成的作品范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作信息,拓宽其思路,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可能。

(一)教师作品范例

课前研究教材,是上课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教师按教学内容做好器材准备,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范例制作,不仅使教师了解整个作品制作的过程,发现制作中的难点、关键点,还有利于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归纳出简明的制作步骤,确定最佳教学方法,使学生制作活动能快捷方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环保小台灯》-课的导人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灯的来历吗?有哪些种类的灯?讨论后,教师出示自己事先制作的环保小台灯:用果冻碗作为底座,安装电池和开关,吸管作为台灯支架,里面放置导线,用乒乓球做灯罩,外围用卡纸剪成花瓣形状进行装饰。学生看了纷纷赞叹,跃跃欲试。

教师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意制作,让学生了解灯罩、支架、灯座等部件材料的不同运用,方法简易高效,学生易于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操作也方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范例,在提供范例时,要考虑范例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激发学生创造性;范例要多样化,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范例造型简单、色彩丰富、富于美感,也利于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二)学生作品范例

同一年级制作完成的作品是学生人手一份的最好范例。例如,在教学《纸杯小创意》一课时,教师将前一班级完成制作的作品发放给学生,让他们边观察边讨论、边制作边改进,用手触摸,从各种角度任意观察,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对作品的感受更为立体,思考更细致全面,制作更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在作品范例共享中,学生有了制作铺垫,资源得到了重复利用,缩短了教师准备教具的时间,减少了示范的环节。同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正、改进,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又提高了设计能力。

(三)正面作品范例

正面作品范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优秀”的作品,是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制作方法的提炼。作为一个正面作品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应该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兴趣和灵感;能带给学生启发的价值,具有典型性、丰富性等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被学生所接受。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绳结》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实物让学生欣赏,了解小网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提出:如果给皮球设计一个网兜,需要考虑哪些内容?这一简洁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编织网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进而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言的基础上,了解网兜特点,学习单结的编法,明白制作中的基本要领,很好地引领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

正面范例的运用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制作兴趣,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让学生对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优化了教学过程,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

(四)反面作品范例

反面范例就是所谓的一件不成功的或存在问题的作品,这样的范例也很重要,尤其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使用尤为有效,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商讨改正方法,揭示制作难点,让学生少走弯路。

例如,在教学《纸制小相框》一课时,对相框的“大小合理、装饰美观”原则,许多学生似懂非懂,不知其所云,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可能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这个技术点时,教师出示固定三边、固定四边的相框范例,让学生将相片插人相框,以尝试、验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当学生将一张较大的相片放人相框时,马上就有了结论:留出的一边开口太窄,相片装不进!而有些学生则无论如何也装不进相片,摇着头说:“不行,不行!四边都封住了,相片怎么装进去呢?”此时,观看展示的学生也发现了,相框的大小要根据相片的长和宽确定,过长或过短的相框都会影响相片的装入,而且相框只需固定三边,留一边作为相片更换的插人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之中,运用反面作品范例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围绕范例中的问题,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技术知识、技术操作,同时在探索中学会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整理和创新,主动地进行学习。

(五)半成品范例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等的差异,在思考、讨论、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就很需要教师形象地示范,然而简单的、按部就班的示范全过程,学生会感到枯燥,也激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采用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半成品范例演示,有利于学生攻克重难点,掌握基本技能,达成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获得积极劳动体验的目标。

如在教学《编织花卉》时,教师在上课之初就进行了顺序截然相反的两种半成品演示的制作过程:一种是将绳子对折后把绳子的两端穿入半圆抽紧的双线头编法;一种是将绳子平放在轴线下,把绳子的A端压在轴线上,B端压在A端上,并从轴线下挑出后再从环中穿过。这一下子把所有学生的兴趣全都激发起来了,学生纷纷议论:“两种制作过程,到底哪种好呢?”有些学生说第一种好,这样制作比较方便;也有些学生说第二种好,穿线比较清楚……那么有没有其他编法和变化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究。最终,学生得出结论:编云雀结只有用压、抽、藏的技术,作品才美观;方法因作品图形而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其实,这就是这一课的重难点,由于半成品范例的演示,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比较轻松地掌握了基本技能,还对编织技术进行了改进。

半成品范例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多学科知识领域的活动,倡导学生亲身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造。学生从半成品范例演示中获取的感性认识,对于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创造精神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都有积极意义。

二、适时运用作品范例

作品范例除了对学生作品的完成度有具体帮助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意设计的方向和技巧,增进设计问题的解决又不限制学生的创新。如何选择和有效运用作品范例,教师如何在提供作品范例后进行有效指导,是发挥范例作用的关键。

(一)概念模糊,缺乏直接经验

例如,教学《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只见一组学生把拉索连在一起,将其打结固定,对教师说:“老师,我们的桥做好了!”教师夸奖道:“不错!桥身粘的很整齐,但拉索连接有问题,桥面不牢固。”教师顺势用手摇动桥身,只见桥面晃动得厉害。于是学生将结打开,逐一在立柱上缠绕、打结。教师提醒道:“想想看,你们的桥要怎样改进才会更牢固?”思考后,小组成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改进:将大头针钉在桥面两侧,桥面与立柱胶接,用棉线作为拉索,在相应位置立柱上标出间距后拉紧系住,点上胶水固定。

当学生对制作要点模糊、缺乏直接经验而出现错误认识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如通过巧妙的提问或提供相应的作品范例等手段,引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扩展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特色作品,具有推广价值

在执教《塑料瓶沙漏》-课时,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塑料瓶制作出了不同的沙漏:有高的、有矮的、有粗的、有细的……最后还用彩纸剪成不同的花朵粘贴在沙漏上进行美化。其中有一个小组用剪切后剩余的塑料瓶材料进行了美化,给沙漏装上了两个翅膀,在沙漏的瓶口和底部再用纸环有规律地连接在一起。教师请这一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并介绍制作方法。其他小组一看,原来剪下来的废料还可以有这么多的用途!于是,他们纷纷利用塑料片、瓶盖、彩纸等进行再次美化,很快出现了造型不同、装饰材料各异的沙漏。

当特色作品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创新的同时,应有效利用作品范例为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挖掘作品范例的价值和内涵。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启发学生运用新的创作素材,而不是简单模仿,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材料。

(三)遇到困难,需要克服解决

“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中的组装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制作时,教师发现很多小组无法顺利地将回力装置一端的皮筋穿过铝罐底部小孔。有的用手指推、有的用牙签挑、有的先穿底部小孔,可是在铝罐内的皮筋一头还是无法取出。学生无计可施,纷纷向教师求援。这时,教师提问:“有哪个小组完成了回力装置和车轮的连接?”有一个小组得意地举起手中的回力车向大家展示,于是教师请这一小组介绍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用绑扎电池和皮筋的剩余铁丝做成了一个小钩子,将钩子伸进铝罐,勾住皮筋拖出来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立即完成了穿皮筋的难题。

学生在制作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除了寻求教师的帮助外,还可以从同伴作品中借鉴经验,通过自己尝试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如果事先将组装方法告诉学生,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失去尝试探究的机会。借助同伴的作品,能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隐形支持下,借助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成功。这种巧妙地借用范例作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方法,其效果往往胜于教师枯燥的讲解。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克服解决时,教师不能直接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给予探究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自行克服困难。该作品范例可以是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是教师事先呈现的作品范例。

(四)作品单一,创新意识不强

在教学《纸杯小创意》-课时,学生自己能够动手完成纸杯雏形,但外观大同小异。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提问:你们的纸杯有特色吗?看看这些纸杯做的有创意吗?你们能不能再美化一下自己的纸杯?学生思考后,创意不断,有的学生用水彩笔画风景图,有的学生制作动物图案贴在杯子上……

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作品单一,创新意识不强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多样化的创意纸杯,结合作品范例及语言暗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创新作品。由教师作品引发学生活动,再由作品激发学生创新,需要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相应的知识和内容建构。让他们思考,研究的对象有什么地方吸引你,有哪些地方是见过的,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出彩……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学会想象。通过不断地寻找相同点、不同点,让学生对事物求新求变,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运用作品范例的建议

(一)渐进式组织作品范例

运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作品范例不能单单是平铺式的,而应是有层次的组织,有目的的将作品范例分类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深刻,体现出渐进式的梯度设计,从而发掘教学的深度。

三年级下册主题一《纸塑花篮》安排了“对称花篮”、“纸编花篮”、“花篮的组合与装饰”三个活动。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范例引导,将活动一和活动三进行组合教学。通过“一张纸变花篮”的游戏出示作品范例,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花篮的结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结合书本了解制作步骤、自主尝试后,针对问题第二次出示不同造型的花篮作品范例,让学生从范例的观察、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开拓自己的设计思路、拓展思维后,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花草的制作中,再次出示结合生活场景制作的花篮,启发学生根据花篮、花、草在色彩、大小、疏密、高低、形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搭配。三次不同的作品范例呈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由易到难,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学法的科学性,动手探究能力得到培养,降低了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

(二)适度使用作品范例

在导人《绳编花卉》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赏了很多花卉的图片,随后开展编织操作学习,示范用铁丝编云雀结,最后卷成花蕊并进行组合装饰。完成之后又呈现了许多绳编花卉作品范例欣赏,供学生实践参考。在该案例中,教师对作品范例的选择较为全面,有单朵、数朵、平面、立体等不同造型。但是,所有的作品范例混杂在一起,在学生实践时全部呈现出来,其实并没有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使用作品范例,对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物品教师不须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操作实践;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陌生的内容,教师适当提供整体范例或某一部分范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出示范例要考虑时间的长短,不要长时间地展示,在学生开始制作时就可收起,以免形成思维定势而影响学生创意发挥,避免学生对范例的机械模仿,使其能给学生的创作以参考。

作品范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选择作品范例的标准应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为准绳,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散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依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特点,合理运用作品范例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在情感上、行为上和思维上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究;组织好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倾听、引导,不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的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通过学生对作品范例多角度观察、质疑,本能地进行思考探究,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直接需求,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实现思维对接,使其产生技术学习的需求,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范例分析的既定目标。

在运用范例进行教学时,如果局限于“像不像、好不好看”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出现作品范例“翻版”,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作价值,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技术设计与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获得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被认可的愉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范例设计制作的要点和方法,避免以“堆砌”形式呈现,恰当地将作品范例使用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环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的不是作品和范例有多少相似、概念中的成品有几分符合,而是要思考范例作品能在教学活动中凸显的实效,能为学生作品创作提供多大的启发价值,这才是真正理解了范例的实际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理解与实践通用技术新课程——与通用技术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大君,殷建连,手脑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窒,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EB/OL].http://www.dqzzxx com/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一3916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书·三年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窒,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书·四年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