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马红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十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技术素养的问卷测评,试图探求大学生技术素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测评发现:在技术知识方面测评结果较差;大学生的技术能力整体水平较高,男生的技术能力水平优于女生;大学生的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较为合理,但是提升空间很大;性别、专业之间差异显著,“211”和“985”高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的学生差异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技术素养 调查 南京
大学生的技术素养是公民技术素养的一部分,也是促进整个公民技术素养提升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技术素养现状做出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及微观上的探求,对于了解中国公民技术素养的现状具有指向性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公民技术素养的评测体系构建以及技术教育的体系构建产生积极影响。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南京市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技术素养的问卷测评,试图反映出当前中国大学生技术素养的全貌,并找出大学生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特征、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南京市本科层次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总数373人,调查对象成分如表1所示。为研究方便,艺体类专业归类于文史类专业;本次调查不涉及军事类院校和民办高校。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问卷的编制依据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的《从技术角度讲,为什么美国人需要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报告中对“技术素养”进行的三维度划分:知识、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力。问卷分为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与行为态度三个部分。技术知识测评问卷以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关于“技术素养”的知识维度为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内容进行编写。总共分为技术与设计基本原理(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六个部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测评问卷以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关于“技术素养”的相关维度制订。为保证语句叙述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部分语句直接来自该报告中的相关叙述。技术能力以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的生活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办公用品操作技能为测试项目;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则重点关注技术事项的参与、技术益处和风险的判断以及技术信息的获取等内容。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本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技术知识测评”问卷,以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为出题内容,出题形式包括排序、对名词的理解程度、单选题和多选题。由于题型复杂,不方便进行量化统计。每个主题中不仅包含等级评价类型的问题,也包含调查对象主观态度的非等级评价类问题,此类问题中等级变量不明显,难以用内在信度分析测量各主题内部项目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另外,由于本次调研范围广,问卷样本容量大,没有实施重复调查,因而也无须使用外在信度分析。因此,问卷的第一部分未做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问卷的第二部分是“技术能力、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测评问卷,该部分问卷为李克特式问卷。在问卷设计前,研究者已通过选定55人的被试群体,以SPSS18.0中的一致性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以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了结构效度的检测。从表2中可以看出,克隆巴赫系数为0.886,大于探测性试验要求的0.7的标准,说明此问卷信度高。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知,KMO值为0.705,大于因子分析所需要的0.6。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中,显著性值为0.000,表明数据呈球形分布,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可见此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技术知识测评结果
在技术知识测评方面,各领域内的知识测评结果各有千秋。从图1大学生对“技术”一词的认识与印象统计和表4技术知识测评问卷成绩统计来看,各个领域的知识测评结果均不尽如人意;对各领域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较低,在常识性问题的回答中也没有达到合格的水平。对于技术的认识,大学生还没有下意识地去思考技术的价值观、技术的原理、技术的本质问题等,大多以一种具象的眼光去看待技术。
(二)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技术能力测评结果
通过表5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表6技术能力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7“985”高校与普通高校学生在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技术能力的差异检验结果、表8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技术能力的专业差异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技术能力测评方面,大学生的技术能力整体水平较高,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男生和女生在技术能力水平上呈现出明显差异,男生的技术能力水平明显优于女生。在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测评方面,大学生的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较为合理,但是提升空间很大;男女生差异明显,男生的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优于女生;专业差异显著,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优于文史类专业的学生;“985”高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的学生差异显著,“985”高校的学生在技术思维与行为方式上优于普通本科的学生。本文略去所有差异不显著的分析结果。
三、提升大学生技术素养的相关建议
基于数据及其分析,并结合团队科研方向和专业特色,我们对大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高中通用技术及大学技术类通识课程的研发与衔接
1.贯通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的技术课程。
在中国,小学和初中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推广与实施已有几十余年,但实施效果并不显著,加之高中通用技术的开发与实施在全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技术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有学者认为,高中生对通用技术课程规定的价值和目标认同度较高,普遍认同开课的必要性;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度总体偏低;对实施的课程认同状况复杂;教师、课程评价方式和教材是影响学生课程认同的主要因素;学生存在认同与行为相悖的矛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落后以及高考指挥棒造成的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与此同时,高中通用技术的师资配备、教学指导、评价体系的建设、配套教材及资源的建设等仍显不足,教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也存在着诸多偏差。种种因素制约着技术课程效果的显现。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近些年教育部门在技术类课程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全国各地在技术类课程的开设与指导上创造出的成果。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技术类课程的实施与普及正逐步从行政力量走向自然力量。正所谓“教育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人”,而是应该在敬畏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良好环境。
2.大学技术类通识课程的扩容与研发。
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纵观现存的各大学开设的技术类通识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普及性。这些技术类课程的安排较为零碎概括,很难形成技术教育的系统效果;课程缺乏技术工程领域的专业介绍,内容基本以现代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和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为主,知识较为偏向科学领域和各专业门类的技术知识,缺乏技术领域的普适性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涉及的技术知识门类少,规模小,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及与学生的契合点,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程的有效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建立相关制度,保障通识教育理念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实际上,技术类课程服务于大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完全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其课程的设置也需要依照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改革,要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凸显技术教育的地位,明确技术类通识课程的学时和考核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与改革,最终形成有本校特色,又不失技术教育系统、专业性特点的技术通识类课程。
(二)组建技术类社团、协会等学生团体
1.技术类社团的成立与组织。
高校社团、协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机构,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和吸引力度。学生工作的开展也多以学生组织为载体进行。将技术素养的提升迁移至社团和协会的工作当中未免不是高校开展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技术类社团是以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社团的组织架构、工作方法、活动形式等都应该以技术为核心,以技术素养的提升为准绳。而技术类社团的成立本身也是高校学科的有机整合和大学通识课程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技术类社团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通常也不容小觑,很多高校的技术类社团通常都是该校中较大规模的社团,且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的比赛中荣获众多奖项。
2.技术类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技术类活动的开发是除技术类通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外的活动类型。一般是依托学校或所在院系开展的大型技术类服务、创新、实践类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发注重系统性、规模性和影响性。既是一个学校学生包括技术素养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产学研深化合作的有效方式。此类技术活动的开展类型可以包括:技术成果转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技术事项的民意调查与走访、技术成果创新、技术服务人民生活等。开展地点也可多样化,如学校、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街道等,面向的人群可以包括企业员工、普通大众、农民、学生、在职公务员、政府官员等,开展形式则可以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服务地方合作项目等。这类活动的举办在提升大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技术的利润转化和价值实现,是集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学生活动。
3.以大学生为先锋引领社会形成全民技术素养提升之风。
大学是先进思想孕育的摇篮,也是主导社会风气,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群体不仅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的思想变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大学为基地,以大学生为载体引领社会风气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生活习俗等造成深远的影响。以大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为基础带动全民技术素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公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反哺大学生技术素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鉴于技术素养本身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对技术素养的培育需要贯穿到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技术之风。
*本文是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大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项目号:CX-LX13一339,主持人:李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成员还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吕倩蕾、范平平、段静毅、江苗、吴修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解月光,邢志芳,普通高中学生通用技术课程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骆少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