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对学生成长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访芜湖一中校长庞定亚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01次
  • 评分4
  • 48
  • 0

【编者按】“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芜湖一中校长庞定亚这样理解教育。“无论是毕业班还是其他年级,都要开足开齐课时。”芜湖一中的实践证明了,升学和素质教育可以和谐统一。本期,让我们走进芜湖一中,与庞定亚校长面对面。

董秀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10009)

庞定亚,现任芜湖一中党委书记、校长。1995 年4 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光荣称号。

2000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 年5月, 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12 年9月,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聘为第九届国家督学。撰写多篇教研论文荣获全国及省、市一等奖。曾先后应邀到几十所学校作学术报告。

本刊编辑:庞校长,您好! 据了解,您一直提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具体谈谈吗?

庞校长:“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发展观。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真正忘不掉的才是素质,是能力。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但准确地理解,光有知识不一定具有力量,简单堆积的知识不可能产生力量,只有注重应用知识,知识才是力量。所以,我们要向过去注重知识的积累一样,高度重视知识的应用,这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渠道。“世界上最难遵循的规则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来自于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是一种能力。”因此,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习惯, 教会方法”。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发展能力。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相同的观点是“未来比眼前更重要”,我校现在追求的不只是“让我们的学生进入优秀的大学”,更追求“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更优秀、在未来更优秀”。

本刊编辑:贵校是如何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

庞校长:若问人有哪些能力? 这几乎是难以穷尽的。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培养解题能力的教育。再者,一个人的某种能力的提高必须经由一定的途径才能实现。所以,我校一方面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全面开出所有课程,另一方面还通过各种选修课、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社会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空和平台。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与自尊,为学生营造出适合其主体性发展的氛围,让学生有可能把眼光伸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用双手去触摸这个真实的世界。

本刊编辑:当下,您怎样理解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中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庞校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必须直面的一道命题。这虽然是对大学教育的拷问,但是却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基础教育同样责无旁贷。所以,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若以一定的标准看,创新人才具有多种核心特质。在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兴趣爱好、主动性与持久力等,其中兴趣爱好要素至关重要。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创新的人才。故学生成才应具有三个要素:兴趣、素质和远见。学校的教育也就应该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充满自信和勇气地挑战权威、挑战自我,执著地追求梦想。然而,在对教育的要求上,家长可能只管孩子能不能顺利考上大学。而作为一个省级示范高中的校长,却要更多地考虑基础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不仅对学校的学生负责,还要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考虑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具有高素质,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有不屈从世俗的教育理想,这才有可能去保护学生的创新特质, 尽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并通过开放的教学过程和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为此,芜湖一中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取向, 不断丰富每学年一次的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才艺大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和创意星空设计大赛等活动内容和形式,把时间还给学生,确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扬长的教育环境。实践证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从过去费尽心思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转向专心致志地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本刊编辑: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相比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上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贵校是如何落实的?

庞校长:新课程改革是国家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而实施的世纪性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有: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交流和合作, 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其课程结构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构成;课程结构包含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增加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技术课程,以及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就包含“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其中通用技术课程自2006 年秋季我校开始高中新课改实验以来,就被排进课表。当时,我校可以说是一无师资,二无设备,三无经验。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很快成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和研究小组,在第一时间拿出新课程实施方案, 并编印了《新课程学习手册》。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进了教师、配齐了设备,保证了该课程的课时。记得2007 年在我校举行的安徽省高中新课改现场会上,我校何家传老师上的“方案的构思” 一课便是为这次现场会开出的六节示范课之一,这节通用技术课得到了与会专家、校长和老师们很多赞誉,成为现场会上的最大亮点。现在,该教研组在杨炳生、何家传两位主任领衔下,又于2013 年申报了《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改革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目前已到了中期评估阶段。

本刊编辑: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贵校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方面有哪些特色?形成了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或者成果?

庞校长: 通用技术虽然不是高考科目,而且教研组专职教师少,但学校对该课程的安排和通用技术教研组建设都非常重视。首先,我们选择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通用技术课时。其次,配足配齐通用技术实践室及其相关实践设备。第三, 加强备课组的教研, 该备课组按照理科教研组的要求实施管理, 并提供通用技术教师参加外出交流学习机会,使他们得以快速成长。第四,我校通用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目标展开,注重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步形成了通用技术学科在课程目标上的独特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有三十几个学生社团, 其中由通用技术教研组负责的社团有航模社、科研社、机器人社、建筑模型社等,这些社团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学科的第二课堂。在开设了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后, 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上了一个台阶。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论坛、机器人比赛等活动中,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就有5 个,省一等奖6 个项目、二等奖13 个项目、三等奖16 个项目。2012 年,我校杨泓同学更是“突出重围”,荣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被北京大学保送录取。2013 年、2014 年我校高一、高二又有多名学生在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本刊编辑: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您对该课程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庞校长: 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能力。而这正与我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另外,通用技术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主要还在于它是非高考科目,这样反而使学科教学能够摆脱功利主义色彩。只有淡化“考试文化”,才能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师没有了升学压力,便有了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被“考试文化”束缚的心灵便可以重获自由, 其课堂生态自然充满了生机。我校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当我们把视野从追求学科的知识价值转向追寻学科教育的内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它与其他(显性或隐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才使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同时也使通用技术课程的第二课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坦率地说,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改革还有待继续推进,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 只要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勇于探索,通用技术课程一定能够在芜湖一中体现其潜在的价值。

本刊编辑:今后,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方面您还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想法?

庞校长:通过参加我校通用技术课题开题报告会,我对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确有着一些新的想法,即在新课改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让通用技术课程成为学校课改的催化剂。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要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要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要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原本我校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活动中,一方面是依托课程的设置,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给学生以实践和创新的机会。现在要让通用技术课程成为学校课改的催化剂,就要加强各方面的融合。比如,学校在科技节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成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课外拓展平台。同时,他们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也已经不满足于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将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变量,旨在探究一种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进一步改变课堂结构和课题生态,并开发具有芜湖一中特色的校本教材。我们知道, 课程设置和实施原本就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文化同样应该在教改中得到体现。我们会牢记“为学为人,求实求远”的办学理念,期待“精彩每个课堂,成就无数学生”美好愿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