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捕捉意外演绎精彩

  • 投稿苗久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4次
  • 评分4
  • 61
  • 0

郑 英

教学需要有预设,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教学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堂生成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预设要促使生成,并给意外生成留有空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能在课堂上掌握动态生成的情况。

这些动态生成的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节奏,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些意外,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学校的一次课堂教学大赛中,我被选定为教研组参赛选手。根据教学进度选定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据管理技术》(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创建和执行查询》之后,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确立教学目标,钻研教材,查阅各种相关资料,请教同学科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之后,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终于出炉了,我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所需时间都作了精心的预设。

案例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实践中掌握操作技巧。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虽然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但只要安排妥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课前已充分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因此课堂设计也是一环紧扣一环,加上之前学习过高级筛选排序的设计窗格的使用,我觉得学生们对于查询这部分内容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上课前, 我已经将“ 任务导学- 创建和执行查询.doc”和“校本课程管理.mdb”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于是,我按照教学设计,开始授课。

师:前一阶段,我们帮年段长设计并创建了一个数据库,用于管理高一年段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情况。由于有部分老师对Access的操作不太熟悉,于是年段长请我们帮忙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先请学生打开桌面上的数据库文件“校本课程管理.mdb”,观察、思考并完成操作。

问题:六班班主任吴老师想知道他们班级有哪些同学选修了校本课程,该怎么做?

通过操作尝试,大部分学生都想到直接对班级排序或者是应用筛选的办法,检索到选修了校本课程的六班的学生信息,顺利完成本任务。

探究:这时吴老师继续提出:不仅要显示选修校本课程的同学的姓名和学号,还要保存操作结果,该怎么做呢?

一开始,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想到排序和应用筛选的办法。通过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经过操作实践,大家发现用筛选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筛选只能显示数据表中所有的字段,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一切如我预设的那样顺利进行。

我正准备要利用这个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查询的知识时,有一位男学生举手,很欣喜地大声说:“我做到了,我做到了!”学生都向他投去了好奇和怀疑的目光。我有点不高兴了,这不是瞎折腾吗?正是因为用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完成,才能让我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可是,在课堂上,我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再说,还有那么多教师在听课呢。于是,我按捺住自己有点不安的情绪,请那位男学生进行演示,原来他是在按要求筛选的结果数据表中将“姓名”和“学号”以外的字段都删除了……

我只设想到学生一定会利用排序或筛选,没想到这位学生居然有这么大胆的想法并删除字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检索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原有数据的完整性,不过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应该也能有这样的意识,这位学生怎么会这样呢?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时候又一位男学生举手了。他说:“老师,我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也做到了。”于是我顺势让他演示操作的过程。原来这位学生是通过“隐藏列”功能将“姓名”和“学号”以外的字段都隐藏起来了……这两个“意外”真的是很意外啊!

“沉着、冷静!”我对自己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勇敢面对。我要是不按照预设的步骤进行教学的话,这节课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很明显我是因为备课不够充分,考虑不够全面才会发生这样的意外。虽然我可以向学生解释第一位同学的做法虽然可以达到第一个要求,但是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第二位同学的操作表面上也是达到了第一个要求,但同样不能保存操作结果。可是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印象肯定不会深刻,以后说不定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可如果让他们自己探究出这样做的后果,势必要临时变更教学计划,时间上又不允许,而且肯定会影响本节课的进度,这可是一次赛课啊!但是看着学生一双双注视着我的眼睛,我不忍剥夺他们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因为只要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就难免会发生意外,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是真正满足了探究的第一个要求——显示选修了校本课程的六班同学的‘姓名’和‘学号’字段呢?”学生回答:“是的”。接着我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你们试着保存操作结果,看看会怎样?”很快,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不管用哪种方式,操作结果都不能被保存。而且通过大家的实际操作,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如果删除字段,那么被删除的字段是无法恢复的,这就造成了数据丢失,不利于后续任务的探究了。不过“隐藏列”倒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因为可以通过“显示列”命令使得被隐藏的字段显示出来。

想不到的是,学生非常踊跃地进行操作,有的还一边操作一边在小组内发表自己很有见地的看法,课堂讨论和操作的气氛空前活跃。

案例结果

虽然这堂课没有按照预计的环节进行到底,按以往的观点来看,这是一堂不算成功的课,因为打破了教学计划,使得部分教学内容没有按时完成,但是看到学生那么投入地探究,我也感到很欣慰,起码通过这个意外让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高,提高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案例启示及评析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生成性教学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也要关注教学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完全依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而要时刻关注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对自己的课堂预设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总之,教学要本于预设而又不能拘泥于预设,要敢于生成,善于生成。

在这堂课中,面对这样的“意外”事件,我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正视问题,及时运用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巧妙地引导点拨,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地解决问题。最终成功地把干扰因素生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给课堂增添了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这堂课的设计而言,虽然我认真研究了教材也关注了学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了预设,但还是没有考虑得非常充分。我很感谢这两次意外,因为它们提醒我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做一位学习型、智慧型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课程中去,才能将“意外”演绎成“精彩”。

就像布鲁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就是因为“意外”才能称为一门艺术。

课堂因预设而有序,因意外而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