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回望”的高度——周益民老师《摇啊摇》教学赏析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40次
  • 评分4
  • 32
  • 0

万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以课堂形式展开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其教学准备、展开等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儿童文学特殊的文本和艺术特点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文本、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学方案等。

如今,课堂教学形式在儿童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出于教学目的、教学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考虑,其教学展开的方式也十分多样。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是一堂关于摇篮曲的童谣教学课,采取的主要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也就是说,这堂课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不是单篇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一组相关文本。

选取相关文本作为教学材料的长处,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容纳更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和比较,进一步拓展文学分析和体验的广度,帮助学生领略相关文体的艺术特点及多元艺术面貌。

但这一形式也有它的难度。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展开过程中,如何恰当地选择关联文本并使这些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阅读整体,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文体到文本、再从文本到文体的艺术分析与综合——这一切既考验着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和欣赏的素养,也考验着教师对这一特殊的儿童文学课堂的驾驭和把握能力。

我以为,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围绕“摇篮曲”阅读和分析,彰显了一定的高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品味。

一、艺术的品悟

这是该课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学活动主要聚焦于童谣文本的细读和欣赏。教师紧紧抓住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引导学生从对摇篮曲文本的总体语言感觉、气氛和意境的初步感受出发,一步步走向更细致的韵律表现技巧分析。

首先是总体的语言声韵特征。教师通过“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的发问,引导学生认识了摇篮曲最显著的语音特点,并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的声音感觉。

其次是具体的语言节奏特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并让学生比较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有无在艺术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进而结合学生的发现指出:“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最后,由节奏的分析再度回归到更细腻的声韵体味,以深化学生对摇篮曲韵律特征的认识。“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让学生意识到了摇篮曲的反复修辞与其声韵特征之间的彼此成全和相互衬托。通过这样的解读和分析,短小的摇篮曲的韵律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掘。

在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声韵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将他们带入相应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中。在“研究摇篮曲特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大自然里的景物”,作家创作的摇篮曲所选择的意象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个“柔”字,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这类摇篮曲的“诗意”特征。

当然,所有这些语言艺术的分析始终与摇篮曲独特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针对作品文本的语言声音、节奏还是意象、意境的分析,无不导向着对作品情感的内在体验。这也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艺术品悟的核心所在。

二、情感的迁移

文学的精神核心是情感,文学教育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本课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学阅读中从“他”到“我”的移情,通过动作扮演、移情想象等,唤起学生对清浅的摇篮曲背后那深厚的“爱”的情感的切己记忆和体验。

教师十分注重这种情感迁移的自然性,比如谈到一些传统摇篮曲中带有一定吓唬性质的“狼”“麻胡子”等意象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这个问题既是对摇篮曲的生活实践内涵的补充阐述,同时也引出了学生与摇篮曲有关的最寻常的情感记忆。通过这样融会在艺术分析中的情感唤起和激发,课堂最后“爱的反哺”环节的教学总结和延伸练习,就有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积累基础。

三、视野的拓展

这一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摇篮曲,但并不局限于艺术本体的分析,而是在艺术的分析中自然地融入与摇篮曲有关的开阔的文化知识中。例如,在认识并体味了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童谣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这一引导从亲切的本地文化和方言开始,拓展至更为阔大、丰富、多样的他域生活,既以有趣的文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眼界,也让他们更深切地体认到了简单的童谣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实际上,这一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也是传统童谣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其次,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摇篮曲,但并不只局限于该文体的文本,而是将授课内容拓展至电影、音乐、诗歌、故事、散文等各类艺术文本。这一互文的拓展,一方面由单一的摇篮曲教学延展开去,大大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增添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拓展了课堂学习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反过来证明、烘托了摇篮曲的艺术及其情感的广度与宽度。

四、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学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课堂研究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供特定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民间传统的摇篮曲与文人创作的摇篮曲在艺术面貌上的不同,以及不同摇篮曲所体现的地域生活和文化特征。这是从一般的文学欣赏进入到了更深的文学探究层面,尤其是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已经由文学的欣赏上升到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层级。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遭遇的某些表达困难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教学环节的难度。不过,依托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分析,师生共同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就此作出总结:“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我们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段带有一定理论性的话语,以通俗、简洁、生动的比喻道出了两种文学类型的不同风格和价值,既是对学生的研究发现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又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文学修养。对学生来说,这类看似一笔带过的理论阐说,包含了文学发现的独特乐趣和文学知识的最初熏陶。

上述艺术的品悟、情感的迁移、视野的拓展和思考的延伸,在本节课教学中交融为一体,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们互为依托,彼此借力,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及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周益民老师的这一课案只是其中一种具体形态的呈现。事实上,与一般课堂教学活动相比,儿童文学的课堂为师生开辟了更多教与学的自由空间,教师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规划、设计适合教学者和学习者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附:《摇啊摇》教学实录

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60分钟。

师 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想长大还是变小?

生 我想变小,长大了会有烦恼,变小了就无忧无虑。

师 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羡慕孩子的原因。

生 我想长大,长大了有自由。

师 (追问)你现在缺少自由?

生 是的,总被大人管这管那的。

师 孩子的身后总有一双警察一样的眼睛。不过告诉你,大人有时也有人管着的。(众笑。)一、感受摇篮曲风格

师 有的同学想长大,有的同学又想变小。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闭上眼睛,安安静静地听,感觉自己长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是否看到了一幅画面。(播放影片《乡情》插曲——《摇篮曲》。)

师 有什么感觉?看到画面了吗?

生 我仿佛看到一位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摇啊摇,是小宝宝睡觉时的情景。

师 妈妈怀里的小宝宝怎么样呢?

生 小宝宝闭上眼睛,很舒服的样子。

师 哦,你看到宝宝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睡了。谁能做做妈妈摇宝宝的动作?(一

生 演示,众笑。)

师 嗯,有点意思。你们看到妈妈的眼睛、妈妈的手了吗?

生 妈妈一直注视着小宝宝,目光那么慈爱。她的手轻轻拍着小宝宝。

师 轻轻地拍,叫拍抚。还有谁看到的画面不太一样的?

生 我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正躺在摇篮里,妈妈唱着好听的摇篮曲。

生 从妈妈的摇篮曲中,我感受到妈妈对小宝宝的一种期望。

师 是啊,摇篮曲抒发了妈妈的爱,抒发着妈妈对宝宝殷切的期望。

生 我看到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一边摇摇篮一边哼着摇篮曲。

师 “哼”用得好,妈妈的声音那么轻柔。你们看到过摇篮吗?

生 摇篮是小宝宝睡觉时用的,有点像篮子。

生 摇篮是可以左右摇摆的,可以让宝宝在里面睡得更安心、更舒服。

师 对,摇篮是给宝宝睡觉用的。我们小时候都睡过摇篮。看,这幅图上就是一种摇篮。(出示摇篮图片)摇篮有很多样式,小宝宝躺在里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摇啊,摇啊,小宝宝就甜甜地睡着了。我们一起来摇摇篮。伸出手,扶着摇篮,摇过来,摇过去。(学

生 一起跟着教

师 做摇摇篮动作)妈妈就是这样,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哼着一

生 (齐)摇篮曲。

师 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老电影《乡情》中的《摇篮曲》。(出示《摇篮曲》歌词。)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呀,

盼儿快长高。

好宝宝,好苗苗,

快呀快睡觉呀,

睡觉了。

师 摇篮曲,又称摇篮歌、催眠曲,古代曾经称作抚儿歌,主要是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

师 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

因为妈妈的声音很轻柔,加上她不停地摇着小宝宝,小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就睡着了。

因为摇篮曲中有妈妈的爱。

师 妈妈的爱表现在声音里就是一

生 歌声很甜美、温馨。

师 又安静又美好,叫作恬静。有这么美妙的歌声陪伴,小宝宝当然甜甜地入睡了。据德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摇篮曲催眠的效果胜过各种安眠药物。人们在摇篮曲的陪伴下睡得特别香甜。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我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学

生 练习朗读后,指名读。教

师 提醒学

生 声音要轻柔,“不能把小宝宝吓哭了”。)

师 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妈妈为什么不这么干脆地唱——(出示改编的歌词。)

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

快长高。

快睡觉。

生 我觉得这样唱就缺少妈妈温柔的情意,重复的话可以让宝宝感到很舒服。

师 重复能让宝宝感到舒服,我们来体会这个重复就像什么?摇啊摇,摇啊摇——

生 就好像妈妈在一次一次地抚摸宝宝。

师 怎么都爱抚不够。还有别的体会吗?咱们一块儿做做动作,再感受一下。你可以是拍抚小宝宝,也可以是摇小宝宝。一边摇一边说歌词。

生 我感觉这个重复的话就像妈妈在反复地拍抚孩子。

生 我感到这个重复就像妈妈在不断地摇着摇篮。

师 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师 说到反复,下面这首就更加明显了。(出示陈伯吹的《摇篮曲》歌词。)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

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

云不飘,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师 大家看看,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指名一

生 读。)

师 想请问你,为什么三节越读越轻柔?

因为这三节感觉越来越美,读起来越来越让人痴迷。

师 越来越美?小宝宝快要入睡了,妈妈轻轻地摇着他,摇啊摇,摇啊摇,小宝宝有什么变化吗?

生 小宝宝慢慢地慢慢地睡着了。我明白了,所以,三节要越读越轻柔,越读越缓慢。

(补充)妈妈开始摇宝宝的时候宝宝很有精神,在妈妈的歌声里,宝宝越来越痴迷,就越来越想睡觉,最后就沉睡了。如果这时妈妈声音再高的话,小宝宝就被惊醒了,所以要越来越轻。

师 可见,声音的高低起伏都是有感情在里边的。刚开始,这位同学说到是因为感觉三节“越来越美”,那么,这儿的“美”可以理解为宝宝睡得——

生 甜美。

师 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这首摇篮曲。第一节,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二节请一、二两组同学读,第三节请这一小组读(教

师 指一小组)。(学

生 齐读这首摇篮曲,注意到了声音的变化。)二、诵吟摇篮曲作品

师 刚才我们听着摇篮曲,体验了一把长大或变小的感觉。听着这样的摇篮曲,是否让你想起了谁?

生 我想起了妈妈。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

师 一天的疲倦随着摇篮曲而烟消云散。妈妈唱过、奶奶唱过、小姨唱过,其实爸爸也会唱。摇篮曲,是儿歌中的一种。不过,大部分的儿歌都是小孩子游戏时吟唱的,叫“儿戏”。(板书:儿戏)摇篮曲不同,是大人主要是妈妈唱给孩子听的,也叫作——“母歌”。(板书:母歌)只要有母亲、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摇篮曲。我是江苏海门人,在我的家乡,就流传着这么一首摇篮曲——(出示海门童谣《摇摇摇》歌词。)

摇啊摇,

摇啊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横一抱,竖一抱。

又有饼来又有糕,

吃得宝宝眯眯笑。

(教

师 用海门方言念诵,学

生 边听边笑。)

师 刚才我是用海门话念的。海门话是吴方言的一种,跟上海话很接近。走近一种方言,其实就是了解一种地域文化。我想请各位同学跟着我,来说说海门话,念念这首摇篮曲。(教

师 逐句领着学

生 用海门话念摇篮曲,气氛活跃。)

师 真希望各位宝宝能够在这样的摇篮曲中甜甜地、安然地入睡。摇篮曲的世界是非常丰富、非常美妙的。接下来,请拿出讲义,选择你特别喜欢的一首,念一念,可以随着做做动作,也可以填上熟悉的曲调唱一唱,待会儿交流。(学

生 阅读讲义,而后组织交流,学

生 或念或唱,教

师 强调要体现摇篮曲的感觉。)三、研究摇篮曲特点

师 接下来,请各位来做一点小研究。(出示小研究的要求。)选择研究(可以合作):

(1)1~6首和7~11首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类?(小提示:注意7~11首中的景物描写)

(2)1~6首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吗?

能否从其内容体会出?

(学

生 或独立或伙伴间开始思考、比较、研究,而后交流讨论。)

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题的研究情况。要求语言简洁,不重复别人的话。

生 我觉得1~6首是某一个地区流传下来的,而7~11首是一些作者给作词的。

师 是有创作者的。1~6首是各地流传的,是传统童谣.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其实,这也就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你们更喜欢哪一类呢?

生 我更喜欢民间的。因为民间的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能让人更好地体会它。

师 是什么特点能让你更好地去体会?(学

生 一时表达不出。)

师 太丰富了,可能一下子无从说起?选一 首说说吧。

比如第3首四川童谣,它就写了日常

生 活中,大家都比较流行的哄宝宝的一种形式。

师 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觉得传统童谣更质朴、更自然,是吗?(该

生 点头。)

生 我更喜欢7~11首。因为它们比较富有诗意。

师 具体说说怎么有诗意。

比如第7首中的“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景物的。

师 这一首尽管是民歌,但也是由一个叫郑建春的作者填词的,所以也具备了一些作家文学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看看,作家创作的摇篮曲里是怎么写景物的。(出示郑建春的《摇篮曲》歌词。)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明月静悄悄

把你摇篮儿照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小鸟儿早已回去

花园里多么安静

小羊和蜜蜂已休息

天上月亮笑眯眯

生 写了月亮、风、浪、船儿,还写了摇篮、白云、星星、小鸟、小羊、蜜蜂。

师 为什么这么写?

生 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里的景物……

师 那我这样写:太阳照,大风吹,海浪高又高,那也是大自然里的景物啊。

生 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比较柔的场面。

师 “柔”,这个感觉抓得准!这样写就——

生 都是写轻柔、柔和的景物,可以让宝宝更容易熟睡。

师 全体女同学试一试,把这种柔和宁静的感觉读出来。月儿明,风儿静(女

生 齐读。)

师 看来,作家文人创作的摇篮曲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讲究语言的优雅。

生 我更喜欢传统的,因为传统的流传更广,它们是单哄孩子睡觉的。7~11首还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之情,比如,第7首就寄托着对孩子的希望。

师 你更喜欢单纯一点的,作家创作的内容上一般更丰富一些。你们发现了吗,民间摇篮曲里还常常提到什么内容?它要叫孩子睡觉……“麻胡子来喽!狼来喽!”

民间摇篮曲里面经常说,“狼来了!狼来了!你要不睡觉,妈妈就不抱你,你睡觉了妈妈是护着你的”。

师 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

生 妈妈没有这样吓唬过我,怕我胆子小。

生 爸爸吓唬过我的,我有时候不睡觉,爸爸说,你再不睡我就把你喂给狼吃了……(众笑。)

民间摇篮曲常常用怪物吓唬小孩儿。“你们再不睡觉,麻胡子来了!狼来了!”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另外,有很多民间摇篮曲其实没有具体内容,就是随口哼哼。请同学们听——(播放宜兴原

生 态摇篮曲。)

师 这是江苏宜兴的原

生 态摇篮曲,里面的歌词没有任何内容,就是妈妈、奶奶在哄着宝宝睡觉,在哼鸣。

生 我觉得,各个地方的东西比较俗气,每首都有每首的特点,可以传诵很广,不识字的妈妈们也可以唱给孩子听。

师 换个说法,不用“俗气”,叫有乡土气息,或者泥土气息,好吗?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师 第一道题同学们思考研究得很不错,注意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咱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1~6首是不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

生 肯定不是同一地区的,不少题目下方就标明了,比如四川童谣、河北童谣之类。

师 如果不标注,我们光从内容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 我从第6首中“我的小牛犊啊”这句看出,这是西藏或者新疆地区的,因为那里才有大草原,才有小牛犊儿。

师 牧场体现了西藏风情。

生 而且它们的风格也不一样。

师 请讲。

比如海门童谣,感觉很……(这位学

生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

师 海门以及江南一带的,比较柔和、抒情,是吗?(该

生 点头)童谣反映出了地域的文化特点。

生 我从内容看,第1首《摇啊摇》,唱的时候有一种幻想,这摇篮就像小车一样,把宝宝摇到外婆桥,宝宝非常开心地吃到了饼和糕。第3首让人感觉不清楚,也许是掺杂了一些地方俗语。第4首整个读不懂,什么猫推磨、狗烧锅啊。

(其余学

生 大笑。)

师 读不懂是正常的,这些传统的地方童谣都是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打上了浓郁的地域烙印。刚才我们说到的摇篮曲都是轻柔、舒缓的,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摇篮曲却是大声喊叫。满族地区小孩儿睡在悠车,也就是摇篮里。很久很久以前,这悠车有时挂在行进的马匹上,有时挂在野营的树权上。晚上,营地野兽吼声四起,妈妈为了孩子安静地睡下,就呼喊着唱起摇篮曲,声音大得盖过了野兽的吼叫。小孩子感到了安全,幸福地睡着了。直到今天,在东北有些屯子里,妈妈们还是用力地推送悠车,大声地唱摇篮曲。这就是地域文化特点。

四、体验摇篮曲情感

师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摇篮曲的故事,题目叫“温情的狮子”。(出示图画书,教

师 讲述)在一个动物园里,有一只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小狮子。小狮子孤苦伶仃,整天浑身发抖,哆哆嗦嗦,大家都叫它“哆哆”。动物园给它找了个狗妈妈,狗妈妈胖乎乎、圆墩墩,大家都叫它“胖墩儿”。狗妈妈力培养小哆哆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你们看,教他吃饭,教他学本领。狗妈妈唱摇篮曲给哆哆听:“小哆哆,乖宝宝,宝宝快睡觉。好好睡觉睡好觉。宝宝要喝奶,好好喝奶喝好奶。小哆哆乖宝宝,宝宝睡觉啦!”小哆哆长成了一头大雄狮,可狗妈妈却一天天老了。我们看,尽管小哆哆已经成了一头又壮又高大的雄狮,但是在妈妈的身旁,他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宝宝。他和妈妈多亲热啊,尾巴都缠绕在一块。有一天,哆哆被送到城里的马戏团,哆哆和狗妈妈分别了。狗妈妈站在路边,目送着哆哆远去的方向,泪流满面。好几年过去了,狮子哆哆现在是马戏团走红的大明星了。可是到了晚上,哆哆就会想念狗妈妈,想起那首温情的摇篮曲。这一天,哆哆又在笼子里睡着了。这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摇篮曲。那是苍老的妈妈,苍老的狗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同学们,大狮子已经那么高大了,狗妈妈为什么还在唱摇篮曲?

因为在所有妈妈的面前,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无论多大了,他们仍然是个孩子。

师 妈妈一直在想着他,在念着他,就在这个夜晚,苍老的妈妈又唱起了摇篮曲,唱给远方的儿子听。狮子听到了,感应到了一是妈妈!哆哆使出浑身的力量,撞坏笼子冲了出去。快跑!哆哆如同金色的风!快跑!哆哆就像发光的箭!快跑!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快跑!快跑!快跑!

师 我们同学一起读——(

生 合作读。)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如同金色的风!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就像发光的箭!

生 (齐)快跑!

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

师 快跑!快跑!快跑!(学

生 也一起喊。)

师 城里一片混乱,端着来复枪的警察在追赶狮子。在小城边白雪覆盖的小山坡上,哆哆找到了狗妈妈!狗妈妈已经老态龙钟,奄奄一息了。“妈妈,这次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永远

生 活在一起吧。”可是,警察端起了枪了——同学们,你想对警长说什么?

生 警长,她是我妈妈,我已经跟她分别多年了,是她把我从小养大的,我不能离开她,不能离开她!

生 妈妈养育我多年,她对我的爱是十分伟大的,我不能离开她。

生 不要开枪,我自己的妈妈没有了,是狗妈妈养育了我。

师 但是,警长的命令下达了。哆哆是一只温和善良、有情有义的狮子,可是——可是——哆哆把狗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倒下了。狗妈妈在哆哆的怀里,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她笑了。奇怪的是,脚印在小山坡的中央突然不见了。有好多人说,当天晚上他们看见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只老狗飞走了。同学们,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牢笼的禁闭,冲了出去?

生 是狗妈妈的那首摇篮曲。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被警察开枪打中的危险?

生 是摇篮曲伟大的力量,里面倾注着狗妈妈对小狮子哆哆的爱!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有时候,最柔软的往往最有力量。这堂课一开始,我们就听了影片《乡情》的插曲。这是一部差不多30年前的老电影,主人公是个叫田桂的小伙子。革命战争年代,才

生 下不久的田桂被亲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被农村妇女田秋月抱养了。田秋月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解放后,田桂的亲

生 父母在市里当了领导干部,他们打听到田桂的下落,把田桂接到了城里。离开养母,来到城里的第一个夜晚,田桂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你们猜猜,他的耳边回响起了什么?

生 他耳边回响起了妈妈的摇篮曲。(播放课始的《乡情》插曲。)

师 那是我们

生 命里听到的最早的歌谣,是我们最初的家园。所以,古今中外,有那么多成年人去写作摇篮曲。著名作曲家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在全世界唱响。难怪诗人们这样说——(出示,

生 齐读。)我最初的世界/是外婆唇边的摇篮歌——傅天虹《摇篮歌》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

五、爱的反哺

师 摇篮曲摇着我们最初的世界。当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的翅膀逐渐丰满,你可发现,当年给我们唱摇篮曲的奶奶已经衰老,妈妈的脸庞开始有了浅浅的皱纹。她们为我们、为家庭而辛劳。夜晚,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眯起了眼睛,你可愿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一支摇篮曲?请愿意的同学回去后,仿照着写一首《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摇篮曲》。这堂课一开始,问过各位同学想长大还是变小。其实,这是一个可以追问一

生 的问题,也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们记住,无论走到哪里,即便天涯,即便海角,永远不要忘记

生命最初到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