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借助考试系统有效检测历史教学效果

  • 投稿dollar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39次
  • 评分4
  • 52
  • 0

新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日常教学中师生是否完成了上述目标、完成程度如何,则需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检验。通常的检查方法有背诵、默写、做练习等,但长期采用上述检查手段,学生感觉枯燥、被动、效果不佳。近期,我们将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考试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检测方式,提高了教与学效率。该方法用于阶段性复习,效果最好。

准备过程:明确题型,学生参与选题

1. 确定题型

近几年历史测试题均由选择题、阅读材料题两大部分组成。若上机做练习,选择题可随机出结果,短时高效。阅读材料题则要求学生现场组织答案,教师批阅也需要一段时间,上机优势不明显。考虑到每节课的时间及课堂容量有限,最终确定上机测试题型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 讲解样题

我们结合近几年历史选择题的出题新动向,精选几道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做样题。重点分析当前选择题的改革创新形式——情境式命题,例如:2013年4月3日前后,帆船英雄郭川经过约135天的航行将回到青岛,郭川将成为第一个驾驶帆船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发生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郑和下西洋 B.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C.新航路开辟 D.三角贸易。此类题就比较典型。

3. 学生组题

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参与式、研究式和构建式为基本结构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探究者和教学过程引导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思考的时间。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将班级40位学生分成5组,开展小组组题竞赛,由组长牵头按照相应提示准备20道选择题。具体要求:一是要设置情境,二是要考查重点、难点,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哪个小组整理的题被采用得多,哪个小组即获胜,获胜小组将得到一定的奖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此环节设置就是考虑到中学生具有渴望被关注、不服输、好表现的特点,他们为了获胜通常会绞尽脑汁,或借助电脑查询帮助,或翻阅相关书籍,甚至请家长帮忙参考出主意、想方法,力争让自己小组的成果与众不同。该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规范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认知发展过程。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思考、协作、问题解决等体验,获得自身提高和发展。通过参与组题,有的学生才明白,上课时不理解的情境设计并不是“多此一举”,它的设置利于帮助自己通过“史境”感受历史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且发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里常常“暗藏”了对答案有指向性的有效信息,切不可一掠而过或视而不见。例如:“壮哉!武昌起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张之洞参与的洋务运动 B.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D.陈独秀参与的新文化运动。学生细读题干可找出下列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武昌起义”、“打翻封建帝制”、“天下响应,民主共和”,通常称其为“提示语”,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所有提示语均指向同一事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要做题者能将其中的任一提示语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4. 筛选整合

教师将学生整理的题目进行汇总、筛选,确定有代表性100道选择题,一题一分,适合一堂课的容量并便于计分。

上机过程:实践操作,检验学生能力

1. 明确考试系统类型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供选择的考试系统种类多、功能全,因为历史测试的操作对象是中学生,操作目的是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及对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计算机操作技术及考试系统功能要求不高,方便导入、阅卷即可。因此,通常无需单独购买,我们使用的是学校信息技术组教师平常组织学生练习的考试系统。

2. 详细计划,精选题目

阶段复习时,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单元练习题汇总,将最终确定的100道选择题整理在考试系统自带的选择题考试模板里,内容包括题干、选项和正确答案。

3. 试题导入,指导学生做题

考试系统由服务器(教师机)和客户端(学生机)组成。课前教师按程序操作指示先将试题导入服务器,再操作服务器打开客户端至输入考生信息界面。因不同的考试系统操作过程有别,故此操作可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历史教师也可通过简单学习自行操作。学生每人一机,按教师指导或机器提示进入考试系统答题。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操作。

4. 现场反馈成绩,学生对照自查

答题结束,学生根据提示提交以后,可查看自己的测试结果,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并及时对错题进行思考纠正。

5. 教师查看数据,了解测试结果

教师通过服务器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每道题的对错比率,把握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查找教学盲点,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提供依据。最后,教师将答题结果记录存盘。

强化过程:整理反馈,纠错提升

教师详细研究学生的测试结果,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题,逐题分析失分原因,并将其整理成学案或制成多媒体课件,重点为学生讲解。也可满足个别学生的存盘要求,以便将其打印或逐一纠错。

通过教师对个别题目的重点分析讲解,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选择题题干的重要性。重温做题步骤:先认真、深入地读懂题干,再结合答题要求找出里面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接着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选项。对照错题,学生们也检验出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及相关能力缺陷,明确了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举一反三,认识到上述做题思路同样适用于历史检测的另一大题型——阅读材料题。因阅读材料题给出的材料如同选择题的情境设置一样,同样蕴涵着具有指向意义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即提示语,做题时亦可参照选择题的思路思考、探究。可见,反馈纠错环节有效地将历史课堂学习进行了延伸,实现了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迁移。

反 思

与以往的背诵、默写等检验结果比较,上机练习检测学生的成绩要提高20%左右,班级及格率均达到97.5%以上,优秀率则达到82.5%以上,效果明显。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对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既体现了历史新课标中提出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我们的这一尝试也进一步印证了,任何一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确立,都是师生立足于教学实际,长期探索、实践、坚持的智慧结晶。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地对目标、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肯定、改进与调整,增强了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创新价值。

(1)虽然测试采用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学生好学乐学,但上机次数还是不宜过多,建议阶段性上机2次~3次为宜。原因是:上机需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的组题到教师的选题、制成模板,均需较长时间,组织次数过于频繁难以保证活动质量;大多数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机房和教室有一定距离,学生若拖拉不及时到位,既忙乱又耽误时间,影响前后其他课程。再则,组织次数过于频繁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过犹不及”,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教师要严格把关题库中的题目,从学生提供的例题中选择有质量并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保证一定的高度,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里有的放矢,高效学习。

(3)一定要重视反馈提升,做到有始有终。否则虎头蛇尾,上机结束后没有下文,不纠错,不落实,学生不会的仍然不懂,只是变相地为学生“放了一次风”,没有实质性效果,反而浪费时间精力,以后再开展此类活动,学生就很难认真参与。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探究的心,具备大胆尝试创新的理念,就能开创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中乐、乐中学。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