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科幻电影与信息技术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39次
  • 评分4
  • 93
  • 0

魏 宁

魏宁,专栏作者。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关注教育、技术。

你喜欢看科幻电影吗?你喜欢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吗?恐怕每个人都能说上几部自己喜欢的经典科幻电影。但除了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和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你还能在看完电影后若有所思吗?

能!首先,科幻电影让我们思考信息技术的未来。

不要以为科幻电影中的技术都是虚无缥缈的,甚至胡编乱造的。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有关科技的内容在上映前甚至要经过科学审查,有着相当的严谨性。因此,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应该被定义为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经过合理猜测,为我们展现出的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纵观历史上的科幻作品,从来都不乏伟大的技术预见。比如,今天习以为常的卫星通信,最早就是出现在阿瑟?克拉克的科幻文章中的。以至于作为科幻作家的克拉克最后竟成了公认的“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地球上空42000公里高的同步卫星轨道也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以人机交互这一信息技术的热门领域为例,如果你是科幻电影爱好者,就不难发现,人机交互技术堪称科幻大片的最爱。《黑客帝国》里的网络黑客Neo的思维可以在虚拟网络世界生存并完成各种艰巨任务,这是对互联网与人脑神经系统直接通信的假想;《阿凡达》中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Sully的意识可以进驻到“阿凡达”中,则是人的意识与机器之间通过某种特殊通道连接的假想;《盗梦空间》里的商业间谍Cobb可以潜入别人的梦中,窃取他人的思想甚至植入思想,更是人与人之间意识的交互与控制的假想。

这些技术情节完全是人类的幻想吗?当然不是!因为在现实中,人机交互的研究目标早已从我们熟知的键盘、鼠标、显示器、音频、视频的交互,到了人脑与机器直接对话的阶段。新世纪以来,“读心术”、“脑机接口”都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突破。在未来,我们有望部分实现电影中的某些场景。细细品味这些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元素,让我们对信息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

不过,如果科幻电影只给了我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美好憧憬,恐怕还难以成为永恒的经典。那些经典科幻电影之所以超越时代,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中对技术的本质、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做出的深刻思考。

在根据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里,警探Del Spooner之所以对机器人冷酷无情、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他让机器人先去营救一个小孩,而机器人以计算出小孩的成活率只有11%为由放弃了营救。这对阿西莫夫自己提出的“机器人四大法则”提出了质疑,给了我们深入思考机器人本质的绝佳案例。

在电影《银翼杀手》里,当人类杀手Deckard追杀那些和我们长得差不多的机器人复制品的时候,却和美丽的机器人坠入了爱河,这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工生命、人工情感的意义。就连影片中鉴别机器人复制品的方法——图灵测试,也让我们对人机对话浮想联翩。而另一部对机器人情感给予深刻思考的电影则是《剪刀手爱德华》,它似乎在向人类发问:如果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情感,人类能接纳吗?

电影《人工智能》干脆对人类制造机器人的终极意义进行了追问。当然,这也是对一切人造物意义的追寻。甚至在老片《2001:太空漫游》里,像“计算机能睡觉吗?计算机能做梦吗?”这样貌似简单的提问,恰恰探讨的是关乎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别这样深刻的命题。

看科幻电影,震撼之余,还给了我们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