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话题:如何构筑健康的网络学习生态

  • 投稿李明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30次
  • 评分4
  • 73
  • 0

主持 人:牟艳娜 卢秋红

参与 嘉 宾: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郑小军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小学 唐晓勇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江 梅

四川省成都市棕北小学 李双君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邱细浪

江苏省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包士娟

话题一:您如何看待网络之于学生的利与弊?

唐晓勇:网络为儿童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源,它改变了人类的思考和记忆方式,同时,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也因网络而变革。互联网已使世界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不同肤色的人通过网络交流与分享,共同成长。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也给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互联网上充满错误的、不良的信息容易对儿童产生误导;海量的信息容易让儿童迷失方向,同时网络碎片化呈现的特点让儿童的学习难以聚焦、阅读容易浅层化;社会化网络的运用也容易让儿童的注意力和耐心受到影响……不过,只要我们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大脑的运行机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

郑小军:网络在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的同时,还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引导缺失导致的网络迷航、网游沉溺乃至网络犯罪;批判性思维缺失导致的信息超载、网络陷阱和上当受骗;碎片化学习导致的知识碎片化;浅阅读导致的认识肤浅、观点片面、思维惰性(知识惰性化);多任务导致的浮躁、注意力匮乏和专注力退化;信息茧房导致的偏执狂;等等。

李双君:网络的确是把双刃剑,我认为它还给孩子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分依赖网络,学生普遍认为所有问题只要在“百度”上一搜就能找到答案,因此面对许多课内外需要自主探究的问题,就靠网络搜索来解决,不管网络信息来源是否可靠、解答是否科学严谨,因此变得不求甚解,缺乏查阅书籍文献、对比分析和做实验求证的研究精神,更缺乏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二是国内普遍存在对于网络上权威性信息的随意引用、不尊重原著、不标明出处的现象,这种风气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三是长时间上网或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话题二:近日,贵州某中学出台规定,禁止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购买物品,并禁止由快递公司将包裹递送至校园。您对学生网络购物以及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的态度如何?对于学生的这些上网行为,学校和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疏”还是“堵”?

郑小军:当今青少年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是“ME一代”,即Mobile(移动终端设备不离手,移动学习的一代)和Electronic(熟悉各种电子化交流方式和手段),以及主体(“我”ME)意识高涨的独生子女一代,倾向于世界为我而存在(The World Exists for Me)。他们是“I一代”,即在Internet环境下长大的一代,总是倾向于自我(I)中心的,总是愿意互动(Interaction),而非被动。他们是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一书中所描绘的“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他们是享受“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的一代。他们是个性化的一代,是伴随电脑游戏和数字娱乐长大的一代,是网络社交一代。因此,青少年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和网络娱乐,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上网,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上网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的关系,形成“依靠而不依赖,喜爱而不沉溺,为我所用、趋利避害”的态度和价值观。

唐晓勇:我非常支持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等网络活动。现在的孩子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就应该用数字化的方式生存。在网络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应该得到我们大人的尊重和支持。学生参与网络的系列活动,特别是网络游戏,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机会。因此,面对学生上网,作为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要鼓励支持学生运用网络开展学习和交流。教师更要很巧妙地设置运用网络解决学习任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网络运用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面对学生运用网络,需要的是“疏”而非“堵”。

李双君:当然是要“疏”,“堵”不是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适度地进行“网络学习和生活”,达到增进交流范围和交流深度、提高学习生活效益等有利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负面影响。

邱细浪:我不支持学生过早地进行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娱乐,可以适当地开展网络学习。我带的几乎都是高年段的学生,在每一届的学生中,都会有部分学生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他们的课间交流内容以网络游戏为主,课后的休息也以网络游戏为主,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江 梅: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娱乐都是这个时代赐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教师无权也无力剥夺。但要引导学生不过分沉迷,适可而止。因为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

话题三:在教育教学中,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们去驾驭网络,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从而让学生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自如地穿梭?

唐晓勇:我主要通过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解决学科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虚拟的网络资源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能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网络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感受,网络素养将得到不断提升。

江 梅:我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任务驱动。在课程上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用个人任务、小组任务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一上网就自觉甚至是迫不及待地登录课程参与任务的完成活动。二是小组监督机制。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总是有待加强的。对于个别一上网就想玩游戏、无法自控的孩子,我发挥“小组巡视员”的监督作用,督促这些孩子跟上同学学习的步伐。邱细浪:首先,我提倡在休息时间让孩子多去亲近大自然;其次,有好的节目我会推荐给孩子和家长,让他们可以找时间去看和学;再次,通过社会新闻和辩论赛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认识;最后,当个别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上网现象时,会即时地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孩子。

话题四:您尝试组织过孩子们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吗?效果如何?

江 梅:2009年以来,我一直在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学习内容是基于天河部落Moodle平台构建的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这些专题课程蕴涵了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策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系列。

“科学探究”类综合课程——从科学学科领域衍生出具有劣构性质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变为课程的核心,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课程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看云识天气》、《火烧云》等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提炼出“看云真的能识天气吗”、“怎样看云识天气”等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当台风“鲇鱼”在菲律宾海面形成后,他们提出了一个极富悬念的劣构问题:“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在家里,孩子们利用卫星云图或谷歌地球上的云图监视“鲇鱼”,定期截图。回到学校,就兴奋地将“跟踪”图片和观察日记拿到组内分享,并就“鲇鱼”的登陆地点展开有趣的讨论。这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观察、记录、思索、判断、讨论、交流等学习行为是极为宝贵的。

“生活化学习”类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中与他们相关的社会事务、现象、热点和问题,挑选适合他们开展生活化学习的主题建构跨学科课程,在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评判中,在创作的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分析、评价”维度的高级思维能力。例如,在《创编红段子建设文明城》课程学习中,学生在Moodle平台上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活动背景;阅读专题材料,提出问题;探究红段子的体裁和创作方法。线下,他们根据课程上的收获,用自己的眼睛去生活中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把知识活学活用。在创编红段子时,充分发挥了个性和创造才能。

“经典教育”类综合课程——以精选的国学纯文本及主题可视化资源为课程架构,在“传承经典文化,形成健全人格”的主题活动中使学生铸造“知行合一”品格,在融入相关生活内容的仿写中重点发展学生“创造”维度的高级思维能力。如在《诵读<秦风?无衣> 践行爱国思想》课程学习中,学生在Moodle平台上阅读网络文章的文本,欣赏相关的视频片段、朗读录音等,完成练习。线下,按照活动方案走进与研究主题相对应的社区场所,开展观察、调查、访谈等探究活动,尤其针对“钓鱼岛事件”探究了愈演愈烈的打砸抢等“爱国”行为,懂得了要理性爱国。他们模仿《秦风?无衣》的“重章迭唱”之法创作的“卫岛”誓词,堪称像模像样的“现代诗经”。

李双君:我和同事在尝试做知识建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我们引导学生在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上形成学习共同体,以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为主来建构意义、获取知识。知识论坛上有诸多认知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评价,这种线上交流会比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深入。它与学生在科学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科学观察实验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目前,知识建构教学实践在两个实验班级已做了近三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在知识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在知识建构团体中,学生由只为自己学习负责的个体转变成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一员,通过交流观点、分享收获,大家共同为团体的成长负责任。第二,学生通过使用知识论坛,大大提高了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编辑文字和图片、PPT和表格整理并呈现信息的能力。

唐晓勇:我开展网络教学已经有14年的历史了,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通过这种混合式的学习,让学生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学习力。我主要通过班级网络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开展基于学习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在线讨论。同时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以群体交流和个体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最近,我在“传课网”上开辟了专门空间,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并通过多样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提升学习效果。

话题五:您的学生中有看过TED视频、网易公开课的吗?您是否愿意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唐晓勇:我的学生都看过TED和网易公开课。当前,MOOC是教育的热点话题,在众多MOOC中,有大量课程适合中小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我结合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拓展资源,特别是这些在线课程,让学生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来选择学习。本人一直在关注翻转课堂,也在实践。不过我不提倡用“翻转课堂”这个概念,我喜欢“翻转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翻转学习”的实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构建课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翻转学习”才有真正的实效。

包士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也会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励志作用的公开课视频介绍给学生。如果要实现翻转课堂,我感觉最大的困难就是设备的添置。我们周边学校硬件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同时,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能。

话题六:您所接触的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又是如何?您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影响家长呢?

唐晓勇: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喜欢,家长也很支持。要让家长支持学生运用网络开展学习,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家长在理念上了解网络对教育所带来的变革,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让学生去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家长支持学生运用网络,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引领很关键。要让家长感受到,网络的运用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有提高。

邱细浪:我所接触的家长大多并不完全排斥孩子上网,但会在时间和内容上加以控制。我会经常与家长交流我的一些看法与经验,大多时候我与家长的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