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信息技术能否打破学校教育的壁垒

  • 投稿艺名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4次
  • 评分4
  • 75
  • 0

信息技术能否“颠覆”和“革命”学校教育?这是近日第十七届科博会“2014中国网络教育论坛”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发言的嘉宾明显分为两个阵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信息技术不能“颠覆”教育,而只能不断地革新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单纯的知识传递任务交给计算机去做,本身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认为,网络教育更适合文学、历史、数学逻辑等知识传承类的学习,而科学研究等文明发展类的学习是传统学校的优势。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网络课程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也就是信息技术只能部分地替代学校教育。

另一种观点则针锋相对。弘成教育、101网校董事长黄波女士认为,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教育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革命,而互联网正是教育革命的核心。她说:如今,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完全可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让枯燥、晦涩的课堂知识变得更浅显易懂,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快乐。能力天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楼英明表示,线上教育从长期来看会超越线下教育,但在一段时间内学校必须是教育的主体,颠覆不容易。

从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身份来看,谢维和副校长和李志民主任都是教育体制内部的人,而黄波董事长和楼英明博士则是致力于校外教育的企业家。这似乎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双方都认同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可以部分地替代人的工作。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冲击,只是程度不同。信息技术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产生影响呢?借助信息技术能否打破校际教育资源的壁垒?我们相信,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人们享有信息的平等知情权。信息技术能够打破家校壁垒,让家校沟通“零距离”。信息技术也能打破教育资源的校际壁垒,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将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

教育是具体的,是师生饱含情感的活动。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更是师生的教学相长,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生长。如果说这些也是教育的“壁垒”,信息技术能否打破?网络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地服务于学习者,技术的背后是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呢?若都如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师都未曾远离,学校教育的壁垒自然不复存在。

冷冰冰的技术本身不能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和动机,也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技术的“天性”使然。关键在于人如何操纵技术。正如本期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高祥旭校长在《挖掘校园大数据的价值》中所说:“学校从不缺少‘数字’,但缺乏‘数据’及挖掘能力,‘沉睡的’数字校园不能给师生带来帮助,只能成为越来越沉重的包袱。”技术与人的关系,一直是技术哲学反复讨论的问题,本期魏宁在《你被技术改变了吗》一文中更是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技术的奴仆和附庸”。

卢秋红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