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李康之感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72次
  • 评分4
  • 12
  • 0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广州大学的李康教授作为我们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席,来中山大学参加硕士答辩时,讲了他自己的一个困惑: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当时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育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我们加紧了网络资源建设,现在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已经有了很多的资源,却没有多少人去用。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此也深有同感。此后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姑且称之为“李康之惑”吧。李康之惑,其实也是我们教育从业者之惑,更是我们教育技术人共同的疑惑。

最近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结题报告会,看到部分学生的报告也是介绍他们如何建设网络课程或网络资源,这勾起了当年我参与建设资源库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回忆。和我当年建设资源库与专题学习网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建设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框架搭得很大,但很多细节的地方都难以真正完善,不是时间不够,就是能力不足。更遗憾的是,这种资源建设往往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旦课题结束,大都被束之高阁,真正能用于实际教学中的机会不多,所以网络访问量不大。过几年后,里面的很多知识与信息已经过时,就更没有多少价值了,最终只在网络上留下了一个个“半拉子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

当年我负责建设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生理学专业资源库》和《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专题学习网站,还是花了不少时间精力的,也获得过李克东老师等专家的好评。我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用过这些专题学习网站。但也就是我和少数教师用用而已,大多数教师很少访问。我离开生理学教学领域后,更无精力继续维护与更新了,估计也早已变成数字“遗迹”了。

我开始质疑以往的资源建设思路与模式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建设那种大而全的专业资源库和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大而全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与教学网站应如何建设、如何运营、如何维护、如何可持续发展?现在电子书包的建设模式估计也跟当年我们建设资源库、网络课程与专题学习网站差不多,到底有多大适用性?如何更新与维护?如何宣传与推广?有多少人真正爱看、爱用?更新速度能否跟上知识发展的速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多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资源建设,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抱怨没有真正优质、好用的资源, 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许已经有一些好资源,只是被掩埋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真正需要它们的人很难找到?到底哪一种情况更符合事实?

解答“李康之惑”,也许是我们走出传统资源建设困局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