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教育博客:网络德育的有效载体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71次
  • 评分4
  • 71
  • 0

在网络化时代,主题教育网站、教育博客、师生QQ群或微信群,应该是网络德育的有效载体。其中,教师个人的教育博客应大有可为。

2009年10月,我在新浪网开辟了“胡兴松教育博客”。开博客容易,而要经营好一个博客可谓难上加难。我尽心竭力地经营着这块难得的“博园”,并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般的个人空间、普通的网络日志与交流平台,而是将它视为教学的帮手、思想的园地、网络德育的载体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近日,我发布了《引用的古典名句》、《图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别走得太快,等等灵魂》、《幸福是灵魂的香味》等博文,每一篇都蕴涵着德育的韵味。

通过教育博客,我与学生有了平等沟通和真实交流的渠道,博文后的“评论”和“留言栏”成为我与学生思想交流、讨论问题的一个极好平台。

有一次,一位同学在“留言栏”中提出了如下问题:(1)中国为什么仅凭马克思在书桌前幻想出来的“天堂”,就贸然以如此大的国家和如此多的人口来试验?(2)为什么我们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至少它已有许多国家试验过,是可行的。而社会主义是第一次尝试,万一失败,岂不是要亡国?(3)我们为什么不在大陆实行资本主义,然后再划出几个经济特区来实行社会主义。那样岂不是更好吗?万一社会主义失败,也不会大伤元气,万一资本主义失败……我想在50年内应该不可能吧。毕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资本主义。就算资本主义失败,大家也在同一起跑线上啊!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在班上追查是谁的留言,也没有一味指责,我对同学们敢于提出问题给予了肯定,也指出了其看问题的片面性,并组织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我认真地写了一篇《关于“留言”的答问录》的博文,提出了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这位学生上大学后,再次给我留言:“胡老师,以前那三则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前景问题讨论的留言是我留下的,非常感谢您能平等地与我对话,有理有据地说服我,没有空话、大话和假话。希望以后有机会与您继续研究。”

可见,现代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中学生对政治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因高考等因素而束缚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也许得益于“网络自由”。这充分说明教育博客,变单向传授为师生双向互动探讨,引导学生辨别良莠信息,抵制负面影响,大有用武之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喜欢走进书斋,以博客为阵地,以“键盘”为武器,对社会生活时政热点进行点评,仗义执言,呼唤公平,匡扶正义,鞭笞丑恶,戳穿谎言,用正确的观点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来传播正能量。

2009年10月14日晚,到上海开车才两天的河南小伙子孙中界,本打算做好事让人免费搭便车,却陷入执法部门的“钓鱼执法”圈套,原上海市南汇交通执法大队称其涉嫌非法营运拉客,对其处罚。为证清白,孙中界在家中愤而用菜刀砍掉了自己的左手小拇指,最终真相得以还原,孙中界的清白得以证实。这一热点事件与《思想政治②:政治生活》的教学密切相关。为此,我发布一篇博文,通过还原事件,表达了我的主观态度,并希望“孙中界断指事件”不在中国大地上再次上演!

我认为,关注社会生活大课堂,辩证分析而不偏颇,始终传播正能量,是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敢于针砭时政、鞭挞丑恶,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有理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万万不可做一名偏激的“愤青”,更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动,成为一名“与风车大战”的现代堂吉诃德。

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教育博客似乎还是一个时髦的新玩意,涉足的人并不多。许多人也许认为它可有可无,甚至是一个负担。许多教师可能困惑:我开博写什么啊?我的课那么多,哪有时间和精力写博文啊?作为思想政治教师,为何要开博?开博写什么?如何在博文中渗透德育,使之成为网络德育的有效载体?我开博以来,写博文数百篇,博客访问人数已达240多万,关注人数已达18000多人,有几十篇博文被“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推荐,我还登上了“新浪草根名博”的“时评类新人榜”。我开博客似乎是一时心血来潮,但开博之后,就像上了“贼船”一样,再也下不来了。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确实有不少收获。我博故我在,我博故我思,我博故我行。

一位诗人在20世纪曾写过一首诗《生活》,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迈入后现代社会,互联网忽如一夜春风,成了都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成了我们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网络更是创造了一天又一天的新生活。《生活》这种“一字之诗”,一字千金,一语道破天机,成了真实生活的写照和时代的反映。

网络与生活是水乳交融、互动发展的。网上一个你,网上一个我,网住了你,也网住了我。愿我们走进网络生活,有效实施网络德育,不断传播正能量!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