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聚焦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与困惑

  • 投稿车师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4
  • 75
  • 0

本刊记者 牟艳娜 卢秋红

访谈嘉宾: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郑小军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教授

张福涛 山东省昌乐一中副校长

郭 刚 重庆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员

当前,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微课、慕课相结合,在国际上正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度产生以来的教育大变革。翻转课堂引入国内后,立刻在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学习和实践的热潮。由于我国教育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翻转课堂理念理解与实践运用的偏差,翻转课堂在一些地区开花结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困惑,遭遇了不少质疑。本期,我们聚焦其中一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对专家和一线实践者进行了访谈。

记 者:据我们了解,当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可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自控能力不够强,自主学习的动机也不是特别强烈。调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郭 刚:在我看来,翻转课堂要想真正实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举个例子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有一堂课是自习课,允许学生自由上网,你会发现只有很少学生会主动上网去查找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既然学生在课堂上都不会主动学习,你能期望学生回到家后自主学习吗?不要说学生,就是成年人,又有多少人有学习的主动性呢?

郑小军:这的确是中小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实验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实验者无需刻意放大这个困难。因为它实际上是所有教与学都无法回避的难题。比较而言,当前的翻转课堂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云计算、大数据),能够以设计精细的学习任务单为导向和驱动,以短小精悍的微课(微课程)为重难点突破口,发挥微课(微课程)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等优势,将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需要事先学习的内容,如回顾先前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 相当于攻城攻坚战之前的扫清外围、构筑攻城阵地、做好攻坚准备。微课用在课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完成知识内化,保持和强化学习兴趣——相当于攻城攻坚战中攻克顽固堡垒、体验作战胜利。微课应用于在课后,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并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相当于攻城攻坚战之后的肃清残敌、巩固胜利、准备下一仗。

张福涛:学生的确存在自控能力不够强、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烈的现象。但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还是工作后的学习,自主学习将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自控力不强、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烈,除了年龄特征外,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就感等因素有关。

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借助终端设备和学案、微课等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教材;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后提出的问题、平台提供的数据、学案批阅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会有关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实际上,我校翻转课堂实施一年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转变。

根据今年6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75.7%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能够轻松自主学习。在学习动机方面,22.8%的学生极大改变了学习动机,55.9%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动机,只有6.8%的学生没有受影响。在学习习惯方面,翻转课堂促进了56.6%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还有24.6%的学生目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学习,表示需要教师的帮助;5.0%的学生对此不太关心,仍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记 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顽疾。您认为实施翻转课堂会增加学生负担,还是有助于为学生减负?

张福涛:我校之所以大面积整体推进翻转课堂,正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20世纪80年代,就有“7+1>8”之说,即7节正课加一节课外活动的效益大于8节正课。但目前部分学校(特别是高中)随意增加高考科目课时,将课外活动安排成正课或学科自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这些学校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只是简单地把增加学习时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从课堂效率出发,提高教学效益。

我校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做过很多对比试验。其中,从学生每周学习效率对比实验看,数学学科非实验班级5节课完成的内容,实验班级4节课就能够完成,并且学生的成绩略好于非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问卷显示,82.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效率高于传统课堂。也正是因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老师、家长才大力支持学校的翻转课堂推进工作,学校才在一年内将翻转课堂实验范围扩大到初中、高中所有年级。

王竹立: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高考制度导致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产生的择校现象。翻转课堂只是具体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上述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并无关系,怎么可能有助于学生减负呢?我们先假设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考试成绩,那么其他学校或班级也同样会采取这种模式,竞争的结果只会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层层加码,所谓水涨船高,何来减负之说?何况翻转课堂能否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教师的高水平组织与引导、相关资源的配套与丰富、学生学习自律性的提高、家长的积极配合等,效果极不确定。根据以往教改的经验,这些因素更可能导致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增加,而不是减少。

郑小军:中小学校实施翻转课堂必须正视学生负担过重这一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疾。笔者的建议是,第一,学校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学校—年级—学科—班级—学生个人五个层次,统筹安排翻转课堂的教改实践,避免出现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各班级“一窝蜂”、无序争夺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造成学生课前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第二,采取课前翻转与课内翻转相结合的方法。课内翻转是实施翻转课堂的一种折中方案,这样可以适当减少学生课前预习所花费的时间。第三,先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部分学科实施翻转课堂,在师生适应后,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铺开。第四,提升微课(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充分发挥学习任务单的导学、任务驱动的作用,发挥微课(微课程)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短小精悍、简约高效、快速突破重难点等优势,为学生减负。

记 者:当前,全国的微课大赛可谓风生水起,老师们也是通过自己制作微课来开展翻转课堂的实验,而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在参与制作微课。对这一问题您怎么看?您认为微课应该由谁来制作?今后的趋势是会出现可汗一样的明星教师还是全民建设微课资源库?

王竹立:微课应该由优秀教师来制作,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制作,才有价值和意义。无论好坏,人人录制微课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产生海量的数字垃圾,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反而可能将真正优秀的微课淹没在海量的垃圾中。

当前微课主要是一些年轻教师在制作,尤其是信息技术老师在制作,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年轻老师虽然技术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得奖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较高,但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足,因此制作出来的微课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教学、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微课应该由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明星教师来制作,学校和机构应该为这些明星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技术支持与各种帮助。当然,选择谁来担任微课主讲教师,并不能简单地以年龄、教龄、头衔、资历来判断,而应该根据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来判断,其中教学口碑应该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郭 刚:现在是全民微课化,这其实是相当不正常的。以前也是全民做课件、全民做网站、全民建博客,结果呢?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认为微课一定要做精,这种全民做微课,后果是出现大量参差不齐的微课,反过来把真正好的微课淹没在了浩瀚的网络世界里了!

我们现在是把微课的对象定位于学生,其实如果我们把微课的对象定位于教师,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微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也许微课更有价值了!

张福涛:从目前各种微课比赛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微课只考虑了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没有考虑学生如何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我校目前的做法是“集体研究为主,个人设计为辅”。即各学科首先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理搭配,分成几个制作小组,老教师侧重于微课设计,青年教师侧重于微课录制;然后通过集体研究,将需要录制的微课分至各制作小组完成录制。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微课。这样做的优势:一是在保证共用微课的基础上,体现个人教学特色,二是发挥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业务特长,减轻教师负担。

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开发微课资源,但这些微课能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校,特别是能否适合常态化翻转课堂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当然,目前全部依靠学校教师自己开发微课,对老师来说负担很重,微课的呈现方式也有待提高。所以,我校计划与一些技术企业合作,联合开发各学科主要知识点的微课。

记 者:在您看来,翻转课堂是否只有“课前微课学习+课上师生互动”一种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是否必须使用微课,是否必须借助平台来实现呢?

王竹立: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任何固定的模式都会令人生厌,课堂上还是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为佳,强调因时、因地制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翻转课堂,主要是掌握它的精髓,那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巩固)过程调转过来。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视频当然是翻转课堂中知识传递的主要手段,但也不一定都得是微视频,其他资源也可作为课前自学的材料。网络平台是微视频运行的较好的场所,如果条件不允许,用光盘、U盘、录像带之类的手段,也无不可。

记 者:“翻转课堂热”会不会昙花一现?从长远角度看,对于它的本土化,您有哪些担忧和好的建议?

郑小军:翻转课堂的兴起,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充分的理论支撑,体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与学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的不满,以及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渴望和积极探索。和历史上任何一场“信息化热”一样,“翻转课堂热”或许过一阵子就会降温,但它所倡导的教与学理念将会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翻转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掌握学习(精熟学习)、教师角色转换(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导师)等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翻转课堂的真正魅力在于借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知识内化的帮助者、师生共同知识建构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师生隐性知识的挖掘者和转化者。

王竹立:网络时代,由于网上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翻转课堂甚至更广义的翻转学习,将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我认为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制作一大批优秀的微课(微视频),将它们放在网上,供老师和学生们学习和参考。在适当的课程、适当的场所开展一些翻转课堂的实验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要“一窝蜂”上马,更不要动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只要鼓励那些感兴趣的学校和教师开展实验就够了。开展实验的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介绍翻转课堂的效果、问题和适用范围,为其他学校和老师提供参考。千万不要一味地说好,报喜不报忧,误导其他学校和老师。

郭 刚: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教育是教育,不是为了体现某个理念而存在的。希望专家们推广教学理念时不要说空话、大话,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自己真正实践了四五年之后,再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翻转课堂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而从我们教育的现状来看,有太多不符合常识的东西。请一定要严谨,严谨,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