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误区及应遵循的原则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25
  • 0

孔 聪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为了更好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本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使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信息化教学;误区;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2-0070-03

随着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信息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等作用。

但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十分完美,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一味注重课件,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注重了视听,而疏远了思考”等问题。

因此,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化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误区

1. 注重了课件,忽视了规律

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精美。对于课件中需要使用的图片、音频、动画等要做到精挑细选,对于页面设置、课件整体规划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这样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推动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为了课件而“课件”,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试图以此达到美化课件的效果,那么势必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过多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会使语言变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含蓄的韵味,让想象失去空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懒惰”。

例如,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试图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三峡奇景的目的。这样一来,美景便在瞬间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十分“单调”,那种“千人千景”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了。此外,很多教师都力求课件“新颖”点,“好玩”点,“花哨”点。表面看,这样的课件似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却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愉悦了视听,疏远了思考

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语文教学课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费力颇多,力求愉悦学生的视听,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不过,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减少了语文课堂的语言性和想象力。目前,很多课件扮演的角色无非有几种:化抽象为具体,将本需要教师细致讲解和学生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的事物和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移黑板于屏幕,将很多需要板书的内容移植到屏幕上,省去了备课和书写的麻烦。

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在对“亭亭的舞女的裙”“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优美的比喻句进行讲解时,教师本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和比喻本身的妙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但很多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等意象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却没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脑海中重构完整的荷塘美景图,从而破坏了荷塘月色整体的意境美,将景物切割得七零八落。

3. 增加了容量,降低了效率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吸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将原来无法板书,或教师口头表述有难度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正是信息化教学的这一优势,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毫无节制”地扩充课堂,将许多原本无关紧要的内容“生拉硬扯”地添加到课件中来,以求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到“全知全解”。这一做法确实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却也让上课变成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知识旅游”。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随着教师的步调边走边看,浮光掠影。一节课下来,“观景”颇多,收获甚少。

例如,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将鲁迅一生的经历、写作此文时的详细背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解读等无一遗漏地搬到课堂上来。试问,将这些材料全部展示完成需要多久?学生对其有最基本的了解需要多久?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赏析文章本身的深刻思想呢?学生又有多少时间去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呢?

4. 注重了“拿来”,忽视了实用

当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敲击键盘,晃动鼠标,各种信息便应有尽有,其中自然也不乏各类语文教学课件。于是,很多教师充分发扬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但凡需要课件,首要工作就是从网上搜索、下载,然后拼凑,最后“化为”自己上课用的课件。

这一做法自然有其好处——既可以节约课件制作时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是教学活动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对学情做到了如指掌。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课件都应该有针对性,具有不可完全复制的特点。但大部分教师在选择课件时,只要看到形式花哨、内容丰富的,便认为是好的,适合自己的,并未顾及学生的特点。

随便“拿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信息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文本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原则,从文本的实际需要出发,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1. 信息技术使用不可贪多,而应精益求精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扩充课堂容量,把知识点更详尽、更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深入而全面地把握文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语文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学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能让学生说的,绝不用多媒体展示;能让学生“思其意”的,绝不用多媒体“绘其形”。只有在学生确实无法理解的情况下,才可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以达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效果,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向学生展示太多的有关“荷”的图片,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诗化的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荷塘美景表述出来。只是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由于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朱自清的人生际遇等不甚了解,因此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朱自清当时的思想,对于作者在欣赏美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心境感到一头雾水。这时,我便因势利导,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在知史、知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涟漪。当然,资料展示不宜过多,而应精挑细选,否则学生的兴趣将会发生转移,偏离教学中心,最终得不偿失。

2. 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生独立思考相辅相成的原则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只是将问题的答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那么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信息技术,无论是课件、动画,还是音频,都只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挤压学生思考的空间,简单地出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一文时,当讲到“陈王昔时宴平乐”一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李白为什么会联想到陈王曹植呢。由于对曹植的经历不是十分了解,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我先是顺势利用幻灯片展示了曹植的经历,并与李白做了对比,接着让同学们继续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大家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二者都才华横溢,但都怀才不遇,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信息技术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信息传递量小的不足,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3. 使用信息技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每一种信息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辅助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思考等不同作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驾护航。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不同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有所取舍地使用,使其用得其所,真正帮助我们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克服的困难。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而是结合教学的需要使用了音频和动画技术。为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朗诵水平,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名家朗诵,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诵读声中不由自主地走入词中,被其中所散发出的豪放和洒脱所吸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看见惊涛拍岸和乱石穿空的景象,我便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动画,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豪迈气概,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4. 坚持适宜和实用原则

所谓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实用就是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整节课就是展示幻灯片、动画和图片的过程;有些教师则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排斥信息技术。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把握好时机。至于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确定。当课文内容较枯燥时,可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自身朗读能力不高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以弥补不足;当遇到抽象事物、学生难以理解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化解难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帮助学生有效化解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潮流已不可阻挡,只要做到会用、善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垦利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