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整合能力无疑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仅仅依靠每周一堂信息技术课,是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2011年,我校申报的南通市“十二五”电教立项课题——《在设计电子刊物过程中提升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经过论证并立项,在3年多的课题研讨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创编电子刊物,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推广电子刊物的价值
在阐述课题研究价值之前,笔者有必要先简介课题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电子刊物是指电子小报和电子杂志,这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于一体,交互方便,表现力远远强于传统的纸媒。发行成本更低,只要通过网络就能传播,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就能阅读。整合能力包含信息技术操作应用的整合(包含绘画制图、排版布局、色彩搭配、音乐选择等),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班级文化等)。因为一本电子刊物的出炉,需要将丰富的素材或原创作品,通过合理的信息技术手段向读者呈现出来。因此既有技术整合,也有知识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整合能力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契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精神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让学生自编自创电子刊物是一条很好的进行知识整合的途径,此过程可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随时随地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来作为研究和创编对象,综合地进行学习。
2. 符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创编电子刊物需要综合利用文字和图片等形式的素材,综合多渠道信息,并根据表达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展示成果,发表观点。在作品的展示与评议中体验信息技术的表达效果,积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 创编电子刊物是投入小、产出大的课程
创编电子刊物所需要的最基本工具是电脑和网络,江苏省中小学早已覆盖了校校通工程,普通的农村小学都有1~2间机房,因此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电子刊物制作活动,可谓一举多得。电子刊物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融合,能够将学科教学的优势最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和设计规划能力。通过电子刊物制作活动,可以拓宽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引导他们敢想敢做,给他们一片创新的土壤,还给我们的将是整个想象的世界。
4. 创编电子刊物能够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信息的收集、分析、综合能力是很多工作的前提和基石,这些能力的强弱可能决定工作的成败。要想做好电子小报,学生必须去查阅资料,在他们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他们正确利用信息,对资料进行分类保存,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设计电子刊物校本课程自确定课题研究计划后,课题组编写了电子刊物制作课程的教材初稿。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行后,又进行了修订。恰逢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推出了2013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Word课程后添加了主题活动1《制作电子小报》,PowerPoint课程后添加了主题活动2《创作演示文稿》。安排这两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行Word和PowerPoint的能力,让学生能选择主题、收集素材,进行主题作品的设计创作。创编电子刊物的课程恰恰是这两课的延伸,源于教学,却又高于教学。我们的课程共有10课,累计15课时。第1-5课是《Word制作电子报纸》,第6-9课是《PowerPoint制作电子期刊》,第10课介绍的是第三方电子期刊工具。具体编排如下。
第1课:策划小报版面(1课时)。这部分主要是欣赏“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奖电子小报,重点是版面布局,文章图片的摆放,字体颜色的搭配等。
第2课:报头的制作(2课时)。报头是电子小报的必备部分,一般包含报纸名称、主办单位、主编、发行日期、刊号期数、版面数量等信息。主要是综合运用艺术字、图片、图形等工具来制作。对于一份定期出版的报纸,报头的样式基本上是统一格式的,这和传统的报纸非常相似。
第3课:文本框的巧妙运用(2课时)。电子小报中会包含多篇文章,而文章的分布都是通过文本框来完成的,所以用好文本框是制作电子小报的关键。电子小报的版面要活泼,就离不开使用各种特殊形状的文本框,而标准的文本框都是矩形样式。那些形状各异的文本框,一般都是通过图形(图片)和文本框组合实现的。
第4课:图片的裁剪美化(2课时)。电子小报要图文并茂,因此图片是电子小报中的重要元素,这部分主要是介绍利用Word裁剪和美化图片,为精美的电子小报“添砖加瓦”。
第5课:电子小报的后期完善(1课时)。当小报完成后,我们还要进行最后的修饰加工,这样才能让小报尽善尽美。一份电子小报会包含多篇文章,我们可以为文章创建书签,然后通过超级链接建立文章目录。为了美化小报,某些时候我们还会使用一些特殊字体,让小报的版面内容更加丰富。
第6课:鉴赏电子期刊(1课时)。电子期刊应有封面、封底、目次页、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一般是虚拟的)。
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不少于8页的内容页,在目录栏中应设置相应文章的超链接。
第7课:期刊内容页的设计(2课时)。内容页是电子期刊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含金量;期刊目录属于内容页,一般在电子期刊全部完成后,再制作目录页。
第8课:目录链接及切换特效(1课时)。当电子期刊的封面和内容页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内容页添加目录,还可以根据需要给页面添加切换特效,从而让电子期刊更加丰富多彩。
第9课:期刊的整合输出(2课时)。当电子期刊制作完成后,我们还需要进行最后的加工修饰,并根据需要输出电子期刊。为电子期刊添加页面控制按钮,实现快速上下翻页,快速跳转目录,这些都可以通过修改母版来完成。默认情况下,阅读电子刊物必须安装PowerPoint,将电子刊物导出为放映格式或网页格式,这样就可以脱离PowerPoint播放。
第10课:其他电子刊物制作工具(1课时)。介绍IEBook、Pagemaker等电子刊物制作工具。
开展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创编电子刊物课程能够有效实施,将提升学生知识整合能力落到实处,除了需要从上课时间、硬件设备和任课教师予以保证外,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源于生活,提升整合能力应强化资料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办好电子刊物,教师必须先确定适当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协调小组成员分别收集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选取符合主题的材料。电子刊物的选题、内容,要与时俱进,在富有新意的前提下,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关注学生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时事趣闻等。在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开展的活动加以挖掘并应用。例如,校内校外,报导学校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情或重要安排;时事评点,搜集学生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曝光台,对学校内外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批评。
2. 循序渐进,创编电子刊物应逐步提升
创编电子刊物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从无到有、由想象到现实的过程。在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越俎代庖。电子刊物的创编应结合学生实际,低年级学生可先设计纸质小报,熟悉版面的布局,资料的整合,为制作电子刊物做准备;高年级学生则在电脑上创编电子刊物,强调图文结合的整体效果,突出版面的合理美观。遵循美的原则,让学生能标新立异,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
3. 定时定量,规划好电子刊物实施方案
创编电子刊物蕴含巨大空间,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目标。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方案,扩大学生参与面,认真扎实地实施,将创编刊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践证明,每月布置4~8页的内容页面,由 3~4名学生完成是个较好的方案。教师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电子刊物主题,组织学生创编主题性电子刊物,进行评比后并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级“电子刊物”制作比赛,并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校级电子报刊制作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能挖掘出具有设计天赋的学生。
4. 丰富评价,多角度点评电子刊物
电子刊物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不能孤芳自赏,必须尽可能扩大交流范围,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学校间应该形成电子刊物交流的机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去创编电子刊物,让评价贯穿整个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作品,对不同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在完成一组整体作品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范围也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等,还应包含情感态度、意志品德等。参与评价的对象,也不局限于教师,还应将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融合到评价体系中。最关键的是,在评比中发现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
实践证明,创编电子刊物是一门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钻研业务,走教学实践和校本教研紧密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入校本课程的新方法,促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开拓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