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宁
专栏作者。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关注教育、技术。
不久前笔者去海南三亚旅游。在号称“中国第一潜海胜地”的蜈支洲岛,你如果想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乘坐高科技的“海底观光船”,透过特制的观察窗口观看各种海底生物;另一种从技术角度看就“低级”多了,就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直接潜水,与海洋生物来个零距离接触。天气好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种方式。原因很简单,哪怕有再好的技术,也不能代替自己身体的感受,人们更愿意留下亲身体验的美好回忆。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也是如此吗?比如,在理科课程中广泛采用的虚拟实验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无法代替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过程。如果一味地抱着虚拟实验不放,就如同只坐在海底观光船里“看”海底世界,无法亲手触摸真实的海洋。特别是一些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的实验,在虚拟环境中是很难真实感受的。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实验过程,显然更有价值。
反过来看,当学生还缺少直接身体经验的时候,技术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往往有着很大的诱惑力。但如果孩子们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教师仍然用技术手段再现,应用技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当人们已经有了潜水的直接体验,谁还愿意再坐潜水观光船去海底观光呢?
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在考查了各种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之后,总结出了这里面的关键所在:如果某种技术仅仅是简单地原样复制了人们的身体经验,说到底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也终究无法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伊德还为此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次,一位教授宣布,他发明了一种“完美阅读机器”,这种机器是怎么工作的呢?它能够把书页扫描下来,然后朗读出来。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和我们自己读书毫无区别。如果说这样的“完美阅读机器”能把一座图书馆里面的书都扫描下来,阅读给我们听,还不如我们自己到图书馆里去亲身查找和阅读。
直到今天,依然有些在课堂上应用的技术仅仅是原样复制了我们的身体经验。比如,明明教师能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非要用播放录音代替。课堂上演示的PPT里面只有文字,与教师的板书并无二异。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听到的和看到的无非是教师的嘴巴和黑板的“复制品”,技术的价值如何体现呢?
那么,什么样的技术才有更大的价值呢?伊德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带来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无法直接获得的体验,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拿眼镜来说,近视镜和远视镜对我们的视力有调节和矫正作用,能带给我们比不戴眼镜时更清晰的视觉,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相比之下,平光镜的价值就要小多了,更多的只有装饰功能。而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强大功能是人类自身的视力远不能达到的,所以它们的价值才不可替代。
在教学中同样如此,那些能带给学生自身无法获得的体验的技术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比如,3D打印技术可以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学习上给学生触觉的真实体验,如打印出远古动物的模型、消失古城的遗迹、火山喷发前后的地貌等,都能带给学生无法获得的真实感受。而一些生物三维教学软件则能让学生“进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在各个器官之间游走一番,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替代的体验。
在无法潜水的时候,为了一睹海底世界,我们只能选择海底观光船,这种技术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当直接潜水变得现实可行,人们会毫不犹豫地亲身体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