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弘扬技术教育特色——试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整合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83次
  • 评分4
  • 92
  • 0

胡永跃

回顾新课程改革走过的10年,总觉得在普通高中开展的技术教育和所开设的技术课程都有点不伦不类,不尽人意;总觉得应该对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应该体现出技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鉴于此,本文拟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现状、技术教育的作用和技术课程整合设想三方面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不伦不类,其作用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主要表现在技术课程虚大空、技术教育无特色、教学方法单一化、技术课程变附庸四个方面。

1. 技术课程虚大空

新课程改革后,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列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两个学科各自为战,分别设置了许多模块,可给人的感觉却是虚大空。

通用技术选修模块形同虚设。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尽管洋洋洒洒地设置了两个必修(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七个选修(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共九个模块,却最终落到形同虚设的结局。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都缺少必要的通用技术硬件支撑,使得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讲技术;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尽管有九个模块,但一般只要修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就算完成学分,选修模块就显得虚大空。

信息技术亦是如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了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可大多数学校都很少使用选修模块,最多也只是选用与高中数学相关度较高的《算法与程序设计》。

2. 技术教育无特色

正是由于技术课程的这种虚大空,致使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不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显得缺乏或欠缺技术教育的特色。

通用技术只需修习必修一和必修二,而必修一和必修二讲的只是空洞的设计理论和控制理论,都是没有技术特色的内容。这样,就自然使人认为这个课没什么价值,上不上都一样,使得大多数学校都任由文化课挤占通用技术课,甚至有些学校就干脆不开这门课。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比通用技术课程开展得正常一些,至少还很少有学校明目张胆地干出完全不开信息技术课的事情来,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技术教育的特色。当然,这里并非要反对培养信息素养,问题是信息素养是一种通常的素养,是任何一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程,都包含的一种素养,尤其是语言课程所重点培养的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把这种通常的素养当作自己的核心目标,就是为文化教育“跑龙套”,就显不出技术教育的特色来。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还体现了一点技术的味道,能够让学生动动手,其他模块基本上是属于“屏幕上的技术”,属于拨弄鼠标、键盘的技术,或者属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如算法与博弈问题等)。

3. 教学方法单一化

尽管高中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技术教师身兼数职,往往选择比较简单、省事的教法(当然,公开课例外)。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基本上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法常常被简化为“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展示评价任务”三个环节,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又只使用了前面两个环节。这样,平常的教学往往就演变成了毫无特色的简单的“放羊”式教学了。

4. 技术课程变附庸

也许,正是因为技术课程虚大空、技术教育无特色、教学方法单一化,才使得高中的技术课程成为了文化课教育的附庸。

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成为文化课教育的附庸体现在:一是技术课任由文化课挤占。有些学校为了集中精力搞高考,完全取消技术课,以腾出时间给文化科目。二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玩乐课、放松课。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高考越来越疯狂的年代,学生及家长觉得新课改中的技术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或者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因而学生在技术课中不是做文化课的作业,就是玩游戏、看视频。就连教师也认为反正技术课价值也不大,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和竞争又太辛苦,让学生放松放松也无妨。三是技术教育中配合文化课进行无技术特色的逻辑思维训练。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中,总爱拿数学、物理等文化课中的题目作为实例,或者试图将信息技术往文化教育的方向靠(甚至有人将信息技术课程改为数字文化课程),以进一步帮助已经很强的文化教育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一点价值来。

这样,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就步入了课程虚空、教法单一、特色未显、成效甚微、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应有的作用

普通高中阶段,既是孩子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们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要抓住极其有限的技术教育时间,努力改变技术教育的现状,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技术课程的作用,让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互补,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技术素养,激发其创新思维,形成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或品质。

1. 技术教育应成为与文化教育不同的互补教育

不可否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所进行的文化教育,即使是沦落到现在为博取高绩效而拼命竞争的应试式的文化教育,仍然属于素质教育。毕竟它还是在对孩子们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还是在熏陶孩子们的文化习惯,尽管这种训练是填鸭式、机械式、强记硬背式,甚至是八股文式的。

然而,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文化课对孩子们进行机械式、强记式的逻辑思维训练,又要让孩子们在技术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手脑并用的创作成就,在比较自由的、至少不那么条条框框的氛围中迸发跳跃式的奇思异想和心灵火花。当然,还需要让孩子们接受艺术的熏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就是说,无论是文化,还是技术、艺术或体育,对基础教育都是重要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健康成长都是必需的。不能只偏文化而轻其他,否则,就难于培养出创新人才和实干人才。

简言之,我们必须重视技术教育,必须大力发展技术教育,积极改革技术课程,努力使技术教育成为文化教育的互补,形成不同于文化教育的技术教育模式和风格(文化教育模式——填鸭式、稳妥式的逻辑思维训练,强调的是理论思维;技术教育模式——操控式、跳跃式的奇思妙想实践,着重点在实验思维或技术思维上)。不能让技术教育只是成为文化教育的附庸,成为“框”式逻辑思维的副产品。至少,在普通高中阶段,也要能在强调文化教育的同时,让技术教育发挥调节、润色和互补的作用。

2. 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培养技术素养

高中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是指对技术进行评价和做出相应决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一般包括理解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和参与技术活动等能力。

可在高中阶段,担纲技术教育主要任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却偏离了这一目标,而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的虚空也使这一目标未能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信息素养,尽管它也强调问题的解决,关注生活实际,但无论怎么做也只是局限于“网络”或“信息世界”中虚拟地解决问题,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屏幕上的“技术”,离技术素养相距较远。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修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返回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正常轨道上来。

通用技术本是指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有别于其他专用技术的技术。可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却太泛太滥,七个选修模块不是门槛高(缺乏教学硬件)就是技术弱(缺乏实用技术)。

就连一般学校都能勉强开课的必修一和必修二也都缺乏应有的技术价值和技术实用性,充斥着的只是比较虚的设计理论或控制理论,因而通用技术在培养技术素养这一目标上也是落空了。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通用技术,都应以技术素养为核心目标,应以实体技术为依托,来修正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离开了实体,或者淡漠了实体,或者不是真正地动手,就不应叫技术,不应纳入技术课程中来,至少不能作为技术课程的主体。

3. 技术教育应成为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一直在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创新能力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或训练出来的。

创新的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

创新,不论是更新、改变,还是造新,都需要以原有事物为依托,熟知原事物,并在大脑中由对原事物的知识积淀形成一种深刻的映像;这些映像,在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氛围中,极有可能使人将不同的事物与原事物形成联结、构成联想,激发奇思妙想,产生“胆大妄为”。

显然,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那种训练学生框式思维的文化教育或应试教育是不太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一方面,框式思维使学生不敢“胆大妄为”而产生“奇怪”想法,否则就会受到指斥或劝阻,毕竟高考是不允许进行创新尝试的;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也不会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时间和氛围,正所谓“有时间还不如多练一道题来得实惠”。

也就是说,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就部分地或主要地落在技术教育的肩上了。一方面,技术教育以实体技术为依托,通过经常的技术实践,学生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怎么改进实体、改变实体、创造不一样的实体(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技术教育不追求分数或成果,能够营造一种敢想敢干的自由氛围(这才能激发创新思维),至少也不会“框”住学生的思维,不会对学生的奇思异想或“胆大妄为”妄加指斥。

4. 技术教育应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实际问题,一般是指由真实情境、现实生活、有形事物或客观事物等所反映或产生出来的问题。离开了实体,脱离了现实,剥离开生活的“问题”都只能算虚的问题,空的问题。自然,离开了实体操作、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技术,也不能称之为技术,至少是不完整的技术。因而,技术教育应该立足于实体,着眼于操作,远离虚空,让学生大量接触客观实体,感受生活现实,体验真实情境,练习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从一个实体到另一个实体,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产生联想和思考,或者从实体到情境到现实形成对大脑的广泛刺激,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实地、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阶段,尽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乃至其他文化科目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作重要目标;可实际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只是书面的问题、虚的问题、理想化的问题。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即使是信息技术也只是解决“屏幕”上的问题,通用技术也只停留在灯、凳、桥等纸糊的模型上,与解决现实的、真实的问题相去甚远。

  因此,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应努力改变现状,积极朝着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向改善和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应该首先做好份内事,重点、有效地做好有关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和技术素养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分心于其他属于文化教育的事情。普通高中的文化教育实在是太强势了,它占用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整合的设想

鉴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技术教育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亟待整合。究竟应如何整合,这里牵涉到在极其有限的技术教育时间里,选用什么技术,以及如何有效落实技术素养这一核心目标问题。下面简单谈谈我们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整合的大致设想,供参考。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整合,应秉承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朝着将现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合并或融合的方向努力,实现软、硬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有保障的时间、空间的技术实践,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心灵火花,真正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思路,应突出典型应用性、较强实用性、激发奇思妙想、凸显动手创作的基本原则,打破技术课程的学科界限,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合并,统一定名为技术课,不分必修和选修,可包含四个以上模块,每模块2学分,至少开设2学年4个学期,共8个学分。

技术课程的模块可以由原来信息技术中的“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以及通用技术中比较实用的“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机器人制作”等融合构成,最终形成“生活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四个模块。其中程序设计作为信息技术工具贯穿或服务于四个模块之中。当然,这种程序设计不再只是电脑屏幕上的程序设计,而应该是体现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是解决真实问题的程序设计,是跨平台、连接和控制外部世界的程序设计(如Scratch、Java等的程序设计),或称物联网时代的程序设计。

模块一:生活技术

主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能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实用技术,并由已有的实例,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灵感,产生奇思异想,驱动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内容可以包括——

IT应用:如何创作演示文稿?如何拍摄、处理照片?如何创作微视频?如何利用云计算?

投资理财:如何分析投资理财数据,合理投资,正确理财?如何预防财物诈骗、网络诈骗?

健康生活:如何感知和测量自己的身体变化,如出汗、脉搏、精神压力等的变化?跑步计时、计步?预防事故:如何感知和测量家中煤气泄漏?如何远程照顾老人和孩子?

防盗反劫:如何设计家庭防盗装置?如何智能反劫、正当防卫、快速报警?

模块二:网络技术

主要介绍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网络信息的来龙去脉,并能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网站作品、多媒体以及程序设计等网络应用作品。内容可包括——

网络组建:组建局域网、接入互联网、IP地址和域名的管理。

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页制作、动态网页与网络应用系统、网站发布与管理。

网络应用:信息检索、信息交流、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

网络安全:网络法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模块三:电子控制技术

以小型的、生活相关度较高的电子控制技术为着眼点,结合程序设计,通过传感器、触发器、遥感设备等控制或驱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设施或设备,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方便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当一名小创客。内容可以包括——

感应控制:常见的传感器及其控制应用——光敏、气敏、温度、压力、声音、超声波、位移传感器。

触发控制:时序触发、逻辑门触发、三极管与集成电路。

其他控制:直流电磁继电器、晶闸管、红外感应、电子元件。

电子控制与程序设计: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实时控制与遥感控制。

模块四:机器人控制技术

以机械技术为先导,利用模块组装或制作简易机器人,并运用程序设计的手段控制机器人的行为。通过机器人制作及其控制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产生开发实用机器人的动机或想法。内容可以包括——

机器人的简易制作:模块、组装、控制。

竞赛项目:优化算法、改进程序,驱动机器人完成投篮、搜索、救火等竞赛任务。

现实生活:设计程序,改进装置,开发能解决现实问题或提供生活服务的机器人。

自然,实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整合,在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必将发生很多相应的改变。例如,原来的电脑室将会被改造成与各模块教学相适应的技术实验室,或像车间一样的创作室或作坊;在实验室的学习方式将会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而不再是原来人手一台电脑的孤立式学习。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技术教育不是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技术素养(比如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就只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这样的技术教育和技术课程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应该与通用技术结合,向着既软又硬、软硬兼备的方向发展,应该大力弘扬技术教育的特色,而不能只是成为文化教育的附庸,成为“框”式逻辑思维的副产品。让学生能够在典型实用的技术实践中,有时间,有空间,有氛围,激发奇思妙想,产生“胆大妄为”,进行或开展真正的创新思维活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