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正文

为梦想而坚守

  • 投稿千里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44次
  • 评分4
  • 62
  • 0

孙 唯

名师速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也是一个为共同愿景而相互协同、快乐成长的过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到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孙唯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在探索中快乐前行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孙校长在实现教育梦想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

孙唯校长,1984年参加工作,2000年3月任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孙校长曾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模范教育工作者,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教育科研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小学校长第四期高级研究班学员),哈尔滨市首届教育家式培养对象。此外,孙校长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大常委会常委。2013年,孙校长通过人才引进,调入北京市大兴区,任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现任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校长,2014年任北京市大兴区学科带头人,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被北京市重新认定为语文学科特级教师。

梦想的实现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习,放下浮躁开展研究,这种甘于寂寞、坚守梦想与责任的意志是孙唯校长带领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也源于孙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不断的学习:2006年,参加了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2011年,被黑龙江省选送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四届校长高级研修班,2013年结业;200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攻教育管理专业,完成了全国统招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业。年已半百还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孜孜以求地学习,完成近十年的专业化学习和培训,其动力之源就是她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怀,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实现理想化教育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孙校长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抓住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方式这条主线,达成当一任校长,培养一批名师,成全一代英才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一所学校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展示香滨小学现场会。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动员会,又是总结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交流会。此次会议组织层面高,影响范围广。会议以香滨小学为典型案例,通过香滨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探寻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模式,推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典型,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为什么能一夜走红?

任何人或事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香滨小学的成功是多年积淀,是我带领这支团队不懈努力,长期坚持研究的结果。

仰望星空,奠基终生

2000年3月,我接任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提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 ”的办学理念,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所办的教育既要考虑到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和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我找到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之路。

香滨小学是小学五年制学校,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思维品质方面都有着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优势。时任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的石永明在《哈尔滨市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网就是建学校,谁先占领信息技术这个阵地,谁就将领先一个时代。”教育信息化让我们把教育推向制高点,能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助力,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学的智慧,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发现问题,构想问题解决方案,选择、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论的思维品质训练正是我们当今倡导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

脚踏实地,艰苦潜行

为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能落地,我带领全校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先后在黑龙江省规划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和“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了三个五年的规划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学技术、用技术、反思技术的价值到用技术支撑学生的学习三个发展历程。

1. 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刚开始时,师生都很感兴趣,觉得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很快,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教学状态,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2. 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省规划办的课题,与东北师大签订了合作项目,引进了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做课件的困扰。在整合点理论指导下,教师理解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与教学中的整合点对接。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引进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切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这就出现了被动应用的情况;二是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这就出现了就课论课,资源共享率低,应用方法零散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充满了困惑。经过近一年的研究,问题终于有了突破,得到这样的结论: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然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像搭积木似的可以制作出体现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方法规律的形成,不能就方法研究方法,应该从方法的源头开始做起,“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带领老师们从学科本体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从2009年开始组织教师梳理教材知识体系,语文、数学(图1)、英语分别按照课例、学科知识类型和话题来梳理。以知识体系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对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图2)。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用信息技术再现,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支撑。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大大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本的教学设计。

柳暗花明,高歌挺进

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技术的应用大多是支撑教师的教,那么进入2009年,尤其是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有效地学呢?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

为此,我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在梳理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构思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首先按照知识板块详细梳理出知识点分布情况,然后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位置内容普遍都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最后,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智慧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方式及困难分析、“理想化”教与学方法预设、实现条件分析。

以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为例,这是理想的教学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图3);三是学习目标设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扩充了智慧学习目标(图4):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四是针对学习目标按照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的思路设计最佳学习方式,并分析实现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出了整节课的数字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逼真的生活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先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然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小组内回放研讨,接着展示探究过程,交流学习体会,共享集体智慧,最后学生利用丰富便捷的工具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利用反馈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及时检测和分析,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点评与总结提供依据和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支撑,为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自主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教与学革命的显著特征。

追逐梦想,贵在坚持

1. 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

(1)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见成效

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各学科教师系统分析知识体系,定位每一个知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支撑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这种模式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而这种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思维品质恰恰是支撑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通过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学习方式转变初见端倪

学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大多数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教学组织方式上,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式上,基本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智慧得到提升。

(3)教师队伍素养日益提升

当前,学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培训、自学、互学等活动,使得现代教育观念日益增强,大多数教师已能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80%都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媒体、网络、移动环境下的教学活动。

(4)管理信息化日趋完善

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师生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专题学习系统,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研修平台、网络空间使学校的管理正向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

2. 工作心得

我们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应用思路: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问题驱动、发现构想、探索体验、成果分享、综合应用。构建的支撑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支撑环境:多位立体的智能学习场,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教与学工具,数字化资源工具与学习终端,网络平台相关联的一体化环境构建方法等。这些都成为全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我们的经验正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和应用。

十几年来,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艰辛的历程都是经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作为一把手校长,我既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总设计师,又是一位研究者和实践者,这十几年能坚持下来,正是心中有一份责任,那就是 “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有一个梦想,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富有智慧,让教育信息化带领学校领先一个时代。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