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正文

体育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与构建策略

字号: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87次
  • 评分4
  • 81
  • 0

林申峰

摘要: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育生态课堂就是要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新型的课堂。它具有开放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构建生态化课堂的四种策略: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内容生态化、教学方式生态化、教学评价生态化。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态课堂;基本特征;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3

体育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学观点、思想、态度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思考教学现象,让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动态平衡之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持续发展。与传统体育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生态课堂的起点不是知识,最终的目标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的成长,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

一、体育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它们的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了教学氛围。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开放性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体育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生态系统,也是开放的。体育课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引领学生获取体育知识,认识体育对身心健康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同学之间进行知识、情感及智慧的交流与碰撞。

2.共生性

共生性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互利共生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在体育生态课堂中,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两者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

3.动态平衡性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体育课堂就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场,具有生态的一般属性,也有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动态生态发展过程。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相对稳定,师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对话与交流,彼此了解、相互适应,共同创造了生态课堂所特有的课堂规范和学习氛围。同时,师生的交流互动又如同川流不息的小河,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伴随着这种变化不断被打破和重构,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平衡地发展。

4.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体育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表现在学生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

二、体育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教学目标生态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教学目标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具体表现为“三个结合”:一是面向全体与张扬个性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有着不同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获得充分发展。二是关注结果与体验过程相结合,体育生态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提高体育能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把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的要求变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

如“篮球运球—传接球技术组合”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

①知道传接球的几种应用方法和作用,并且知道不同组合练习中传接球的不同要求和时机。

②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四角运传球的动作质量和控球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球、传球侧身跑、接球运球技术组合,行进间控球,传接球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③通过各小组的运传球配合练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克服困难、树立自信、不断进取的精神。

④在友伴练习中学会互帮与合作,在游戏与比赛中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察和评价。“花随人意应时开”,既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也有心理感受和社会适应的生态目标,促进各领域目标的协同达成,以及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

2.教学内容生态化

生态学的耐度定律告诉我们: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需要多种生态因素,当某种生态因素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到限制因子的作用,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体育生态课堂必须重视教育限制因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合度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健身性与兴趣性。以健身和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将新兴项目或娱乐项目、特色项目引入课堂,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二是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选择实际有效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的成长。三是简易性与地域性。选择简易性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发挥,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发掘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育课程内容生态化,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如韩国歌手PSY《江南Style》(GangnamStyle)里的骑马舞,由于地域色彩、民族色彩鲜明,给人以新鲜感。笔者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特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编动作。学生们创编许多灰谐、和谐、个性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骑马舞”。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生态化,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弹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掌握锻炼的技能,还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教学方式生态化

生态学观点强调,要通过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使生态系统保持活力和稳定。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就是要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要改变教师的单向传授向师生的合作互动发展,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师生由此在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激发情感、达成共识,并在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和对话中走向自主与和谐、自由与创造,使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怕苦、怕累、意志品质和耐性较差,对于耐久跑这种单调和枯燥的运动项目,兴趣不大,被动练习。为此,笔者将枯燥乏味的教法变为灵活多样的趣味教学:

①营造轻松愉快、相互鼓励、勇于拼搏的练习氛围。组织学生在跑道两侧高喊激励的言词,如“加油”、“坚持”、“只剩X米了”、“加速冲刺”等,并给予掌声鼓励,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②丰富练习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采用跑、走交替,定时跑、计时跑、重复跑等形式,以发展一般耐力,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为主,达到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目的。

③采用比赛法和游戏法,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在跑道上划出若干个标志,要求学生每跑到一个标志便改变练习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蛙跳、蹲跳等,这样,既避免了单调重复,又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④形成“课课练”的跑步模式,将其变成一种制度和生活习惯。

这样,通过循循善诱、多维互动、灵活多样的生态化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达到了团结协作、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强健身体、愉悦心情的教学目标。

4.教学评价生态化

生态位原理认为:每一种生物在生态链上均占有特定的位置,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生物多样性应受到保护。教学评价的生态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评价向多元评价体系发展,提倡实施发展性评价,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评价要在考虑学生的过去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体育档案袋,记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评价要实事求是挖掘学生的亮点,并及时地将评价内容渗透到教学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导向与激励的功能,让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先完成基础动作,即使他们只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也立即予以“你的动作很流畅”的表扬和鼓励。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例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对那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三步过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风采得以展现。在提高练习要求中,笔者采取如:“你的动作很正确,就是有点紧张,放松些”、“这个动作你完成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等激励性评价,不但尊重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个性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实现“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目标。

构建体育生态课堂的关键是有效地把握教学冲突的平衡点,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若其中某一部分的缺失,则会使整个生态系统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而挥发作用。构建体育生态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能简单地将构建生态课堂异化为机械的操作过程,否则会偏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岳 君,谢冬娣.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范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4).

[2]朱建国.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生态系统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2.(21).

[3]沈逢元.实施生态化教学策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4]杜亚丽.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1).

[5]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51560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