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正文

浅谈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多级预防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23次
  • 评分4
  • 19
  • 0

陈 裕

运动性猝死(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 也有译作exercise-induced sudden death),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临床上一般将运动猝死界定为,运动中或运动后24 h内的意外死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运动猝死的发生尚无统一的时间范围界定,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国内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及大学生群体,而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近年来中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也偶有发生,尽管与运动员及大学生相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生命的不可逆转性,同样给社会、家庭、学校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根据运动性猝死的致因,以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为主线(心脑源猝死占猝死案例的90%以上),同时结合中学体育工作的实情,提出以下几点预防策略。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对全体学生的预防策略,做好无心脑血管既往史学生的预防。将那些有可能发生猝死高危因素的学生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并对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其中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完善体检机制,确保对每个学生的体检情况知根知底,降低猝死风险的发生率。做好所有学生的入学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检制度存在缺陷:第一,目前,学校一般组织每年一次体检,体检仅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常规项目,缺乏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一些潜在的易致猝死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心脏病等无法发现。第二,需要做好小升初、初升高时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移交、过渡,学生的健康档案应该跟随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不应该出现脱节现象。

2. 通过问卷调查及过往病史收集(班主任、校医要告知学生及家长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能隐瞒),从中筛查出有心血管疾病或具高危因素者,将这些个体列为监控对象,并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禁止从事极限、亚极限强度负荷之类的课余训练、竞赛或体育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调整该类群体的运动项目、内容、强度、方法,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对该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避免精神高度紧张及接受其他事件的刺激,注意合理的营养膳食,保证充分的休息等。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是对猝死高危人群的过程控制,防范策略为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医学监督,目的是不让其进入高危阶段,减少或避免学生发生伤亡。其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措施:第一,重视运动过程中学生的先兆症状,运动猝死有超过50%的人会出现发热、头痛、胸部压迫感、疲乏、呼吸加快等表现。假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量冒汗,嘴唇发紫等,一定要让其停止练习,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第二,对高危学生群体进行单独辅导,告知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禁区”,哪些项目可以参与,哪些项目最好规避,具备哪些表现时应主动告知体育老师、班主任或校医。另外,该类学生在课前若感不适,体育教师应允许其请假,并告知校医及班主任;第三,学校加强宣传,印发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小册子及运动中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因素,提高学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从而增强防范意识;第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医务人员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培训讲座,尤其是要针对导致运动性猝死的致因及如何去预防,识别诊断,急救等进行专业的宣讲,加深校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水平。

同时,在学校层面对学校体育活动做出适当预判,加强体育活动的监管。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运动健康知识教育,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根据国内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理论上任何体育项目都有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可能,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的准备部分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练习安排要合理,课中活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课的结束部分坚持做好整理活动。第二,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学生或具备高危因素的学生参加课余篮球赛,足球赛之类的有身体激烈接触的同场对抗性项目,不建议该类学生参加课余体育代表队训练。第三,合理把握体质测试中的项目,对于中长跑项目或认为对该类学生有高危后果的,让学生出具医学证明后选择免测。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一间校医室在运动场附近,这样每逢有体育课,运动会,学校单项体育竞赛,体质测试等活动时可对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表现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救助。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指对在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质测试等活动中出现一些心脑血管疾病表现的学生进行抢救,目的是避免猝死事件的发生。事先预防的策略:学校应该制订应急预案,组建专门的应急小组,及时终止有猝死前驱症状表现的学生参与任何体育活动,与学校邻近的医院保持联系,加强沟通等。1.每逢学校运动会、单项体育竞赛等,体育老师及校医一定要认真检查参赛人员名单是否已有备案,严禁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不适合参与竞赛的学生参赛;2.在比赛现场配备校医,放置足够的急救设备、药品等。

参考文献:

[1]崔生林,王海生,程兆华等.高等学校体育应重视预防运动性猝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 23(3):62-63.

[2]刘红,石岩.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95-102.

[3]马云等.中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筛查体系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3).219-223.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广东珠海 51908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