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正文

关注“六性”,让“课课练游戏”更高效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16次
  • 评分4
  • 62
  • 0

李志勇

摘要:如何保证选择的“课课练游戏”有好的效果?文章认为,应注意“六性”:简单性;实效性;安全性;整体性;可变性;系统性。旨在为一线教师选择”课课练游戏”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课练游戏”;高效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7

追求“课课练游戏”的高效性一直是我们的目标。“课课练游戏”要取得好的效果,一般要经过精心选择和科学实施,目前,我们一般重视“课课练游戏”的实施,而忽视“课课练游戏”的选择,导致“课课练游戏”比较低效。为此,本文从选择“课课练游戏”的角度探讨如何使其高效。

一、简单性:转变观念,明确标准

简单就是高效。简单性是我们选择“课课练游戏”首先应考虑的问题。目前,部分教师在选择“课课练游戏”时存在“选择数量过多”、“游戏太复杂”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未处理好游戏多与目标的关系;二是不知道学生练习多少时间才有效,以为只要学生进行游戏就能发展素质。为了保证选择的游戏具有实效性,笔者有两点建议。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摈弃“表面风光无实效”的倾向,树立“游戏要精不要多”的思想,教师要明确,形式要服从于目标,脱离了目标,游戏最多也只是摆设,无实际效果。其次,教师要明确:“课课练游戏”取得效果的标志是相应的肌肉要有酸痛感觉。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该标准体现在身体素质目标中。以往“课的身体素质目标”比较模糊。比如,通过“俯卧撑比多”游戏发展上肢力量。该目标给人感觉是,只要进行该游戏就能发展上肢力量,其实不然,因为运动量不足的游戏效果一般不佳。正确表达应是:通过“俯卧撑比多”游戏,学生的上肢在下课后有轻微的酸痛。该目标就有明确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标准,教师在课堂中就会有目的地落实。

二、整体性:整体把握,体现高效

整体性是指选择的“课课练游戏”不能脱离于课堂,要与课的各部分保持紧密联系。整体性是指“课课练游戏”要与主教材高度相关,具体表现在,“课课练游戏”的技术、练习队形、器材和情景等尽可能与主教材高度相关。其实,缺乏整体性的“课课练游戏”有一定的效果,但肯定谈不上高效。如B教师上《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主教材的最后一个练习的队形是“四列横队散开,两两对应”。为了巩固技术,发展素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圆形”传球比快游戏。B教师的想法很好,期望通过组织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巩固传接球技术。但仔细分析,该“课课练游戏”不具高效性。因为教师调动队伍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假如教师让学生进行“川流不息”游戏,方法:四人一组一球,两两对应不间断传球,传完球后跑至对面准备接球,循环进行。该游戏的队形、技术和器材与主教材基本相同,教师在进行该游戏时不需要调动队伍,学生理解游戏后马上可以练习。这保证了课的流畅性,减少了队伍调动的时间,体现了课的严密性。同时,还巩固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提高了游戏的效果。

三、系统性:顶层设计,体现系统

系统性体现在:单元每课次的“课课练游戏”的目标要一致,“课课练游戏”的负荷随着课次的上升而递进。反思我们目前选择的“课课练游戏”,比较注重一节课的选择,忽视单元每课次的选择。导致一节课的“课课练游戏”效果较好,但从单元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如,D教师设计了《鱼跃前滚翻》单元,在单元4次课的课课练中,他分别设计了背肌、上肢和腹肌游戏等。但学生在进行这些游戏后,上肢、腰腹等部位的力量并未得到增强。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于身体素质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训练,即对身体素质进行周期性、系统性的训练。案例中的游戏效果差是由于游戏缺乏系统性。其实,教师选择单元每课次发展某项素质的“课课练游戏”并不难,难在如何体现每课次的负荷递进。笔者经过实践感悟到:学生只要在单元每课次进行“课课练游戏”时,相关肌肉有酸痛的感觉就说明负荷在递进。如上述案例中,针对鱼跃前滚翻亟需的素质(弹跳),单元每节课的课课练分别可以选择“袋鼠跳接力”、“单足跳接力”、“跳障碍接力”和“旋转跳比快”游戏。然后要求学生每次课跳到腿部酸痛为止。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课练游戏”的系统性,确保单元每课次游戏取得好的效果。

四、安全性:防范具体,安全第一

安全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选择的游戏不安全,这样的“课课练游戏”也谈不上高效,因此,选择“课课练游戏”要考虑安全性。如何保证选择的“课课练游戏”安全?笔者建议四点:一是看游戏的强度、动作方法的幅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果强度和活动幅度太大,教师在主教材后需组织学生做专项准备活动,防止受伤;二是游戏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为此,教师选择游戏前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和游戏技术掌握情况等进行分析;三是选择的游戏规则要严密。游戏规则不严密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四是选择的游戏站位要合理,避免学生相互冲撞而受伤;五是采用的游戏器材需重新检查。一般教师课前会仔细检查上课器材,但到了“课课练游戏”时,有时要将上课器材重新布置,在布置器材的过程中,器材难免会出现松动等问题。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教师有必要重新检查场地器材。

五、趣味性:多措并举,提高兴趣

虽然游戏具有趣味性,但游戏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相信学生也不会积极参与。此外,学生长时间做一个游戏也会对其失去兴趣。如何再次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笔者建议四法(下面以“俯撑比多”游戏为例说明):(1)增减游戏人数法。如做该游戏,开始是一个人做俯卧撑,当学生兴趣降低时,可两人或多人边猜拳边做俯卧撑,输者做一次俯卧撑。(2)增加游戏难度法。如让学生的双腿架在高处做俯卧撑练习。由于双腿架在高处,增加了手撑的难度,从而再次达到激发学生练习的目的;(3)改变游戏形式法。如学生做该游戏兴趣下降时,可组织学生做“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游戏为例(方法:准备姿势俯撑,听口令后保持直臂俯撑,看谁坚持的时间长)。这两个游戏的练习形式不一样,前一个是动力性练习,后一个是静力性练习,但目的都是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4)改变比赛对象法。如“看谁做的次数多”游戏,比赛的对象是同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那比赛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如果是纵向比赛,则比赛的对象是自己。因此,当学生兴趣下降时,教师适时地改变游戏的对象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可变性:根据实际,适时调整

教师选择的游戏一般来自游戏书、杂志和网络等,而这些游戏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人数创编,有些游戏可能未经过实践,有些游戏虽经过实践,但未写注意事项。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课课练游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游戏的场地、器材、规则等进行调整。比如,书上将游戏的人数等分成4组,但实际上课人数是48人,我们就不能按照书上的分组,而应将学生分为8组,这样才能保证练习次数。此外,对于选择的游戏,如果有时间,笔者建议教师要对其进行实践,了解游戏规则的严密性和注意事项,以保证选择的游戏取得好的效果。

[本文为浙江省2015年体卫艺课题“水平四体育课课练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31530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