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正文

浸润生活化审美环境,洋溢生活化审美情趣

  • 投稿关注
  • 更新时间2016-02-02
  • 阅读量773次
  • 评分4
  • 33
  • 0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感悟到“艺术生活=艺术教育”。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专业场所,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纲要》告诉我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于是,生活化审美环境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活中的审美元素为主要话题,用艺术的形式打造、渲染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审美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身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独特方式。 
  一、借助园所共用场所融合生活化审美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充满艺术文化的气息 
  园所共用场所是幼儿生活活动中接触、使用较频繁、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场所,一般指大厅、走廊、楼道、活动室等。借助这些场所进行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精心打造,在幼儿走入园所,耳濡目染之处,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审美色彩。在共用场所中时时处处以“生活”元素为中心,渲染审美艺术文化。 
  根据共用场所的不同,设置相得益彰的生活化审美艺术环境。大厅或中厅空间较大,适合展示中大型废旧物品创意造型,其功用类似雕塑,如用收集的废旧牛奶盒在端午节进行龙舟造型;大块面的墙体可以作为展现不同风格壁画的场所,如表现抽象风格的生活材料拼贴壁画,或是表现生活气息的、有着纯真笑容的儿童照片墙;曲曲折折的楼道可以成为幼儿作品陈列的好处所,作品通过分类,在欣赏借鉴的同时会让幼儿寻找到新的感悟;长长的走廊有化整为零的奇妙功效,通过墙面挂画的方式,可以向幼儿展示艺术大师的知名作品,通过中外文化的碰撞,感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无尽的文化气息;共用环境中某些角落的巧妙装点有时能让视觉成为焦点。共用场所中“生活”话题层出不穷,缔造无限生活审美情趣 
  园所共用场所中生活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契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的想法。因此,要善于挖掘环境中的“生活话题”,紧密结合幼儿生活,与之息息相关是其主要要素。如四季的更替、节日的来临、主题课程的变化都能为环境带来众多有趣的话题。季节的更替以季节主要特征为话题,如花的春季一个个悬挂高空、姿态各异的风筝展翅高飞的样子,一下子有了放飞心情的想法;炎热的夏季一把把绘着美丽图案的扇子和遮阳伞仿佛给大家带来了丝丝凉意;丰收的秋季是蔬果娃娃们聚会赶集的日子,蔬果娃娃们一个个咧着嘴、堆着笑,仿佛在为一年的好收成呐喊助威;寒冷的冬季是“雪人们”召开一年一度的狂欢舞会的时节,一年未见的雪人朋友们身着绚丽的服装感受着团聚的兴奋。每逢节日,热闹的民俗环境带给幼儿无穷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如元宵佳节挂灯笼,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齐聚一堂;中秋节人月两团圆,月饼香香圆又大,家家户户喜团圆;新春佳节鞭炮串串、灯笼高挂。紧跟幼儿园主题课程的步伐,每每都会生成很多富有创意的话题,如贺羊年喜羊羊家族大聚会,用纸箱拼装组合形式制作聪明机灵的喜羊羊、漂亮可爱的美羊羊、嘴馋贪吃的懒羊羊齐聚一堂,共同恭贺羊年的到来;“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吸引了幼儿和家长亲子共同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款式的环保服装,以服装展的形式向大家宣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二、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缔造的主人 
  在趣味性话题的指引下,生活化审美环境的创设需要主体对象,而“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吸引幼儿参与到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中来,通过他们的理解和想象,艺术化地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让幼儿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的缔造者,而不仅仅是环境的欣赏者。 
  1.鼓励幼儿善于寻找生活中趣味性的话题,激发生活化审美活动的无限兴趣, 
  吸引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有趣题材,愿意参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中,让幼儿对生活中的艺术美充满无限的兴趣。幼儿一切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生活中表现美的题材:蚂蚁运粮、蜗牛出现、小鸡出壳、桃花开了等等,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并如《纲要》中指出的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兴趣的产生也可能转瞬即逝,教师要学会呵护幼儿宝贵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悄然带领幼儿走入艺术的殿堂,达成“动机呼唤”的效果。如幼儿热衷于观察蚂蚁运粮这一有趣的生活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敏感捕捉美的瞬间的同时,要借助于幼儿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如用撕纸、添画表现一群蚂蚁抬西瓜时热闹非凡,一片丰收景象的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兴趣是一切艺术最初的源泉,它真切地表达和传递了自己的快乐情绪。 
  2.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创意表达生活化审美环境 
  《纲要》中认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她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粘贴,首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由选择,自主创想,大胆表现。在此过程中一定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教师应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其次,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创造性重组和想象,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结合,借助材料的多元化特点,轻松达到创意效果,如小班幼儿运用画笔的能力较弱。最后,对于幼儿参与的生活化审美环境的成果应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比如,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听听孩子独特的审美“语言”,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夸赞,既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又能起到借鉴、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幼儿的生活化审美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用专业、独特的眼光甄选生活中的多元化材料,在生活化审美环境中创意展现其艺术生命 
  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运用夸张、想象、创造性的思维,让幼儿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创意,使幼儿乐意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这也符合《纲要》中提出的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的理念。取材源于生活,艺术表现高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中,为生活所服务,切实地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审美教育的实用价值,就像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的理念一样。 
  1.源于生活、取材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能成为审美活动所需的材料。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物品成为生活材料特有的属性。这些材料取材便捷、熟悉常见、易于造型、变化多端。一些小型的生活材料可用作审美活动的装饰材料,如吸管、螺丝螺帽、纽扣、棉花等,可根据其外形特性的不同选择使用,用于表现生活中多种不同的艺术形象。一些中大型物品,有时可以作为艺术装饰的展示物,如在草帽、斗笠、伞、T恤等本身原有造型上,经过创意想象,就有了具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化夸张。同时,废物利用也成为生活审美环境创设材料的主力军,这使环保概念逐渐成为生活化审美环境中的特殊基调。泡沫、鸡蛋壳、瓜子壳、铅笔刨花、螺蛳壳,这些本已该被废弃的物品,经过加工、艺术想象、创造后,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不能不折服于艺术创作的强大魅力。 
  2.高于生活、品鉴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使用精髓 
  艺术生命的神奇在于通过创意想象,创意表现,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使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艺术材料统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可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惊艳地成了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挤入了审美的行列,具有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需要幼儿常常能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具备一双艺术眼或一颗艺术心。如普通的雨伞在生活中成为下雨天常备的工具,可是被用来进行艺术加工后,通过彩绘,通过制作加工,就变成了具有鉴赏甚至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要乐于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工生活材料,从而发挥其浓厚的艺术审美效能。 
  3.回归生活、用于生活成为生活材料的最终归属 
  经过艺术创意的各类物品和材料最终能回归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既成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又能彰显其独特的生活实用价值,是生活材料使用的至高境界,更使得审美环境中掺杂着一份厚厚的、暖暖的生活气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生活化审美环境中有着无数的话题等待着幼儿去感悟、去发现、去赏析、去聆听、去触碰,只要他们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头脑和一双能创造美的双手,生活就能展现出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带领着幼儿展开不平凡的艺术生命之旅,从而获得审美智慧的启示,也同时拥有一份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