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正文

水稻种植活动探索

  • 投稿阿原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827次
  • 评分4
  • 77
  • 0

我校与市科院合作在校内建起一个多种蔬果作物的农业科普基地,利用这个契机,我们开发农业校本课程,编写了《农作物食品安全》校本教材,每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每天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农作物观察、种植、管理等科学实践活动。但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种植和观察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农业小组的学生更会出现爱来不来的现象。

比如在开展水稻种植教学中,我总是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在教室里先教大家认识什么是水稻,它的形状、特点,如何种植,需要哪些条件,需要什么肥料。两周的理论学习之后,再带学生到农业基地开展水稻种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随着太多的理论指导,学生慢慢出现精神不集中、聊天、觉得无趣等现象。到稻田实践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开始很兴奋,但种下水稻以后,来管理、关心生长情况的同学却越来越少。

看到这个情形,我心中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这么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主题,孩子、家长、学校甚至社区都十分感兴趣和支持的项目,为何每到一个学期的中后段,总会变得像“鸡肋”一般?如何把一门有趣的课程开展得生动,展现出应该有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农作物生长?

接触到情境导向教学模型后,我内心泛起了涟漪。如果用该方式开展我校的农业课程,是否合适呢?我开始反思日常指导学生开展农业学习时的情境,分析孩子们探究农作物时曾经提出的一个个被我忽略的疑问。我想,如果按照情境导向模型,从学生自身观察到的问题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我记得曾经有不少学生问我农业基地中的一块水稻田,水稻成熟过程中总会出现前高后矮的现象,而我之前总是简单答复:后面靠雨棚,阳光照射时间不足。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探究农作物生长特点的契机,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于是,我在开展水稻种植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看以往水稻生长的情况,直接让学生探究劣构问题:“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水稻田里的水稻长得前高后矮?”因为该问题是从孩子本身的思维角度提出的,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大家议论纷纷。

“是不是空调滴水太多了,把后面的水稻溺坏了?”

“我想是肥料问题。”

“是不是插秧前松土不够均匀造成的?”

“不会吧,你们看水稻很统一地出现前高后矮,可能是光照问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好啊,你们看来很有想法嘛!”我不失时机地抛出劣构问题:“怎样才能让水稻长得好呢?我给一个星期时间,请你们思考、找资料,下周再议。”

接下来这一周,我发现水稻田周围有不少学生在嘀咕、议论着什么,有些还在翻着自己带来的资料。一周还没到,已经有一些孩子跑到我办公桌前,说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我只是微笑着耐心听完。

一周到了,孩子们把自己整理的水稻特点以及种植方法等资料准备好了,他们梳理的种植好水稻的条件有:1.苗要挑壮和个头高的;2.施肥;3.松土;4.灌排水调控;5.光照;6.种植时机等。在课堂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着如何种好水稻魄方法要点,并对前面提到的学校水稻生长前高后矮的生长态势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及验证方法。

“可以考虑用对比实验。”

“对!在种植条件中筛选出有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条件,确定不变条件和要改变的条件。”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种水稻的地方就是那里了。”

有学生指着不远处的“水稻田”:“所以必须以那个种植环境作为考虑的基础。”

“老师,我们可以尽量保持在同一时间段种植水稻,并给水稻提供尽可能相同的种植条件,施肥,松土、浇水等保持一致的程度或用量。”

“问题是,”有学生挠着头,“围墙那边有空调滴水……”“行,我找人把滴水的地方修理好。”我爽快地答应,“这样种植条件都一样了吧?”

“至于光照,都在那地方了,应该不会差太远吧?”

“会有差别的!”一位坚持是光照造成的同学说,“如果空调滴水等问题都处理好,种植条件基本相同,水稻应该会保持高矮一致地生长。”

“如果一段时间后还是前高后矮,”那位坚持光照原因的同学补充,“那就说明是光照造成的,是水稻田旁边那堵围墙的遮挡造成的。”

既然同学们已经在这些资料的整理、探讨中了解了种植要点,我也不多说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学校农业基地的水稻田,让他们按之前制定的方案,选用个头一样的壮苗,均匀地给每一寸土地松土,定时均匀施肥,做好统一的灌排水调控等。在多周的种植实践中,孩子们遇到的种植疑问,我都耐心解答,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十多周下来,孩子们始终保持着专注和兴趣,观察着水稻的细微变化。水稻慢慢长高了,可是,水稻依然是前高后矮的生长态势。

孩子们感到诧异:“这是怎么回事呢?苗都是好苗,松土、施肥、灌排水都保持着很高的一致性啊!”

“这只能是一个原因,光照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表看法。我很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知道原因,更因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收集资料,主动实践,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兴趣,这比我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强太多了。

通过对《水稻种植》这一自编科学实践课教学设计的改进与实施,我对情境导向模型在科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从生活的真实情境出发,让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现真实情境中的难题——劣构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学生自主形成解决水稻问题思路,通过资料收集,制定综合解决策略,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为解决争议点、疑难点而主动探究,直到问题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样的教学方式,如果迁移到其他农作物种植或其他科学领域的学习,相信一定会吸引一大批孩子爱好农业、爱好科学、爱好实践、爱好探究。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51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