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正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165次
  • 评分4
  • 41
  • 0

杨梅 丁琴

有一次,市电视台到我们学校来采访学生,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科学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科学课可以自己学,特别有意思!”孩子的话道出了我校科学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深度拓展课外实践,适度调控成长节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中彰显真实的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赋予学生腾飞的翅膀。

教师从“纤夫”修炼为“牧者”

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做教师”的断言,他的本意并不是否认教师的存在,而是强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小孩子天性“好玩”,教师在教育中顺应他们的天性,把“教”变成“玩”,科学学习就会成为快乐之事,就能变成学生的主动之为。

寻找科学课的“根”。任何学科都有其根基,学科教学也需追根溯源,教师找到了科学教育的根,才能成就最适合孩子学习成长的“玩”。调查传统意义上的科学课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是难以割舍“教”的主动,教学互动的结果还是学生过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在“被拽着向前”的过程中缺少了思维碰撞,无法在生动活泼、自主创造中享受快乐。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是单一僵化的“教——学”师生关系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认为根本的出路在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通过教师角色调整,体现科学课的“根本”,把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归还给学生。

科学课上,我们应当相信孩子成长的内在力量,适时实施外在引导。我校提出了变“教”为“学”,变“学”为“玩”的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化思路,让教师的角色由“纤夫”成为“牧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成为教材的开发者,成为“教——学——玩”课堂转换的有效促进者。当学生眼中的科学课变成科学课就是“玩”,科学课就要会“玩”,科学课就要“玩”出乐趣和名堂,探索科学的奥秘就自然成为他们的认知需要。

体验科学课的“真”。科学学习的“玩”不是机械动手,不是盲目操作,而是在猜想、探索中自我发现、感悟,乃至创造,因此,体验求真在科学课中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我们以探究核心问题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每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一课一体验。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走到台前,让学生自主创造自己的体验过程。

探究核心问题要求教师善于把学科知识问题化,善于选择有生命力、能触发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条隐形的课堂体验之线,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旧知识、建构新概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应时而上,顺势而为,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矛盾处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将学生体验中的认知迷茫明晰化,引导学生经历从错到对、从模糊到清楚、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使他们在深度体验中积累方法、学得概念,并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兴趣盎然的科学探索者。

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郭思乐教授这样描述教育:“教育原本似乎是课堂之事,但我却从中体会到了天地之和煦,人情之至美……”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才能真正让他们敲击未来之窗,实现生命的破茧而出,化茧成蝶。

学习融入生活,拓展教育边界。科学学习只有融入到生活之中,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才会具有灵性。我校通过启动两大平台,让科学学习与生活无缝对接,有机渗透。

信息发布平台——分享科学信息。学校借助班级活动黑板报、学校科技主题宣传栏、校园网站、班级晨谈、流动展板以及每天课间操集训舞台等阵地,分级设定科技信息发布平台,确保每天、每班都有学生能将学习中、生活里的科学观察、科学见闻、科学思考能及时分享给同伴,让全校学生沉浸在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中,在耳濡目染中成为会思考、能分享的小小科学探索者。

家校互动平台——坚守科学实践基地。学校坚持“凝结家校智慧,共建科技乐园”的原则,开通班级家校互动平台,让学校的科技活动不仅从学校走进了家庭,从校内走向了校外,而且让各种实践基地的活动动态延续,屡结硕果。历年来,学生分别开展过农村沼气调查、家庭太阳能使用情况调查、蔬菜大棚调查、水产养殖调查、玻璃变形记调查、水杉调查等多项主题实践活动,分别进行过动物对颜色的辨别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研究、太空种子播种研究等多项动植物科学研究。在家长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陪伴与指导下,孩子们每天坚持记录点滴发现,思考发现中的科学道理,还形成了小论文、科技DV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体验成果,让学校内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得以实施。孩子们在亲历、分享中沐浴科技之光,领略科学魅力,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感受科学学习的成功与愉悦。我校彭赞同学设计的“波浪形”水壶曾获宋庆龄奖学金,魏赫、许敬等同学发明的科学实验“会跳舞的小木炭”走进中央电视台直播室现场展示,张立天、王策广、李阳昕灿等同学的科技小发明还夺取了我市科学创新大奖。

活动解密猜想,培养科学素养。学校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常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兴趣活动。三年级开设机器人实验基础班,四年级开设七巧科技班,五年级开设无线电制作兴趣班,五、六年级开设机器人竞技班等,为酷爱科学的学生搭建了走向更广阔空间的桥梁与展示的舞台。学校每年举行科技活动节,节日活动常做常新,低年级学生开展科幻画比赛,中年级学生参加科学主题演讲,中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设计小制作等,分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技活动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目前,我校学生从第一次参加省级机器人大赛就首赛告捷,已经连续两年摘取两类项目的冠军。在国家、省级比赛中,无线电制作、七巧科技等项目的竞技成绩也连续为我校的科技教育争光添彩。

成长从“速成”变为“慢养”

“我们追求成绩优异,但我们更注重学生的真实成长。”这是我们对学生独有的情怀。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倡导学生的成长从“速成”变为“慢养”,因为只有在“慢养”中,学生才能真正自由地、完整地、生态地成长。

学科整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团队合力。教育不能孤军奋战,科技教育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整合与参与,“全体教师总动员,共创科技大课堂”是我校科技教育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是科技辅导员,他们以本学科独有的特点滋养学生的科技情怀,只要是学生关注的科技问题,只要是学生需要完成的科技探索,全体教师都有责任指导。在各类科技主题活动中,教师既是策划者,也是参与者、执行者,更是协调者,或唱,或画,或写,或算,只要能给予支撑,他们都会在充足的空间里,于思想的发生处、知识的形成处、情感的涵养处、德育的生长处,带着学生吮吸科技知识的琼浆,感受科技带来的惊喜。

关注全程——保障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步步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守望静待花开。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行程中,我校实施“三步”策略:抓住小课堂,落实大教育——通过研磨科技课堂,建立高效生态课堂;实施巧活动,促进大提升——活动精雕细琢,活动全员覆盖,活动分层推进,倡导人人爱科学、人人懂科学、人人用科学;开展真评价,实现同发展——建立师生、生生、家校立体评价体系,让师生都不懈怠,都能发展。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统一布置,每周跟进,半月小结,让科技教育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校科技教育的步履从不曾停歇,并将更加稳健,阔步前行。让我们的学校因为科技教育,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进程中更实、更新、更精彩!

湖北省潜江市实验小学(433100)

(本栏目责任编辑刘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