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正文

科学课要科学使用实验器材

  • 投稿南木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852次
  • 评分4
  • 25
  • 0

湖北省洪湖市龙口小学 刘新华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31-0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身边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作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一节科学课只有40分钟,每节科学课都是由多个活动组成的,由于材料的原因往往使有些活动超过了预设的时间,进而影响到其它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探究效率低下。反思课堂教学,我们过于忽视“材料”,因此,探讨探究材料的处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一、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的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导体和绝缘体》这课,笔者选择了铝片、橡皮、铁片、石块、插头、海绵、铜片、橡皮筋、小铁棒、泡沫、回形针、卷刀片、干木条、一角硬币、信封、五角硬币、布块、一元硬币、玻璃片、螺帽、塑料片、钳子、陶瓷、不锈钢、塑料等25种典型的物体,它们有导体,也有绝缘体。选择这些典型的物体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想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大胆猜测,共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如果材料提供不当就会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课堂的效率。如果教师在材料中选几种半导体或者某些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导电的物体,那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虽然找出了原因,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活动只能走走过场,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有结构的呈现探究材料

在许多的科学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子上的材料,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显得非常重要。

1.材料的摆放合乎地点。实验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必需品,有的教师课前把材料摆放在实验桌上,有的摆放在抽屉里,有的则摆放在教室的四周或某一角落。材料的摆放地点有时将直接影响探究的深度和活动的效度。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笔者在小组讨论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给学生的思维以启迪。实验时各组的组长再到教室后面的“材料库”去取,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在选择材料时可能出现的混乱,材料要尽可能靠墙放置在教室的四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如果有的实验材料是每组共同需要的材料,笔者就在课前把这些材料装在筐内,放置在实验桌面上或抽屉里。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来确定材料摆放的地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自己去操作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探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材料的呈现合乎时间。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如果过早出现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就开始动手了。前不久,笔者在一节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时,想让学生先猜测几种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记录单上,再把物体放进水里进行验证猜测。结果许多小组的学生都漏掉了重要的猜测,直接就将物体放入水中验证,并没有按笔者的设计过程进行探究。于是,笔者不得不到小组里,让学生补上猜测这一过程。笔者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槽出现的时间不恰当,即在上课前水槽就出现在桌子上。学生有好奇心,看到水槽拿着物体就放进水里,忘记了猜测。如果在等学生猜测好后再呈现水槽,就不会出现“忘记”的现象。在许多时候,笔者总是把实验材料事先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了的时候再收回去。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隐蔽”材料呢?这里有个很好的案例。一位老师上《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一课时,就是准备了很多球、车、磁铁等小玩具,先让他们玩,玩得差不多了,教师一句问话:“谁来说说,当你听到老师让你停下来时,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体停下来的?”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了。这里,材料的公开使用即一开始就呈现材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整理探究材料

实验完成,一般都有汇报交流的环节,有些学生在这个时候管不住自己,偷偷地“玩”起了桌子上的材料。这样一来,就不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就不会主动去交流了,这样肯定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完毕后,及时整理探究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上《磁铁》、《电》这些内容时,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兴趣很浓,如果一个实验完成后,不将材料整理好,有些学生可能会趁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继续“玩”。材料的整理可以由实验组长来负责“看管”,可以物归原处,或者放进抽屉里。当然,这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科学老师长期努力。

总之,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探究型学习效率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探究学习会是高效率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型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成为有效的课堂。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