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谈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04
  • 阅读量756次
  • 评分0

摘要:目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中小学环境教育亟待加强。高校历史学科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开展环境史学素养的教学与研究。文章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历史学科具有环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历史学科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绿色公民。


关键词:历史学科;环境素养;环境教育


人类自产生以来,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逐渐加深,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对这一进程的阐述与分析。目前国内高校通史教材,大多以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为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恶化,导致六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环境保护运动,继而促进了环境史学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晚期,西方出现了环境史,一些国家陆续在高校中开展环境史教学与素养教育课程。但是,中国高校历史学科教材中没有出现相应内容方面的更新。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下,全球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层出不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出现了新冠疫情。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学角度做好对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教育,渗透并强调爱护、保护自然的概念,为世界环境的好转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历史学科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原因与条件


(一)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的原因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河流、大气、土壤和气候都发生巨变。据《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地表水监测劣Ⅴ类占3.4%,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1]。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臭氧层出现漏洞,面积大于美洲总面积;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即将融化。以上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环境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环境,其中一项就是对国民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培养绿色公民。但事实上,中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课程较少,因此及时进行环境史的普及以及环境素养教育,具有特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学生环境保护实践的欠缺。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知行不合一。根据佳木斯大学随机对100名历史专业学生的调研,得到一些基础的数据:学生已具备环境保护观念,有正确的环境保护知识,能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但学生实际环境保护实践行为还是欠缺,例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经常网络订餐和购物,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


(二)历史学科环境素养教育的可行性1.英美国家高校环境教育的借鉴。环境教育课程在英美高校中都有开设,但一般不是以专业课的形式,而是渗透到通识课中。随着环境的恶化,很多大学都把环境教育课程作为其核心课程。英美国家除了在大学里给予学生环境教育课程外,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到社会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而且经过调研进行立项研究。2.中国国家政策的推进。2011年,我国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教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唤起民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与责任感。3.历史学科具有环境素养教育功能。历史学科的任务是以史为鉴。一直以来,历史学科关注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灾荒、瘟疫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学者开始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环境史出现。环境史的根本目的,在于梳理所居住的地球环境的变迁,关心环境的变迁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的变迁对一个国家兴亡的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环境变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使得学生有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环境素养教育孕育其中。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有意无意地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意识到环境遭到破坏后又开始保护。历史学科的探究功能在于能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了解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分布和发展、生物物种以及文明衰亡的影响,从而使它更有借鉴意义。


二、地方高校历史学科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1.积极运用环境史的视角进行环境素养教育。有别于传统史学的课堂教学,21世纪,历史学科更应该注意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与适应,环境对人类的某一社会阶段生存、发展以及灭亡的作用。从环境史的角度来讲授世界史教学内容,从环境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授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渗透环境素养教育。例如,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朝以及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与气候以及人类的第一次环境灾难息息相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中因为含有盐分,导致土壤中盐分越来越高,粮食产量也越来越少,全国饥荒,考古学家称其“农业土地有限”[3],人民与军队的粮食供应不足,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2.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美国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此书中提到的20世纪中期美国环境状况的历史来反省我国现今的环境现状,例如淮河流域癌症村问题和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问题,都与《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场景具有相似性。英国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论述了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历史,人类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后果,与佳木斯大学教材中的观点有所区别。教材上的一种典型的观点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过程,是人类生产力的飞跃,意义重大;而《绿色世界史》则认为狩猎与采集时期的人类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只是因为气候的改变导致了植物带的巨大变化,加之人口的增加,才使人们迫不得已地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对比,会推动学生从环境史的角度思考问题。3.积极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从2014年起,在“世界史专题”中设计出8学时来简要介绍环境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发达国家如美英的环境史的发展研究状况、环境史研究及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以及某些有代表性的环境与人类互动进程中影响深远的事件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环境相关的课题有15项,并有多项获奖。重新思考历史,把理论与当前环境现实联系起来,用环境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二)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力高校世界史学科中渗透环境史教育的研究离不开主体学生,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开展研究性学习。1.培养学生主动查询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授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查找与所学的世界史知识相关的环境史材料。通过鼓励学生去查找与环境史有关的材料推动学生产生史学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以往政治、经济和军事史的框架外,从新兴的史学分支环境史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查询和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观点。例如,在讲授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到地理环境的因素。希腊地区多山地、少大河和平原,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在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对于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馆藏书籍,关注地理环境对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环境史的视角来看待此类问题。2.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环境调研,例如通过对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民居环境的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变迁等内容的社会调查,学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渐意识到做个绿色公民的必要性。例如,作者曾带领学生到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进行调研。通过学生亲临赫哲族居住地考察,认识到环境对赫哲族生产和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认识到赫哲族以打渔和狩猎为生的原因,狗在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历史学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在实习期间就会把学到的环境史的教学内容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用环境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弥补学生环境教育的欠缺,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历史学科可以通过环境史的教学来解释全球环境问题,直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间接支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保运动的进行,为人类历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参考文献:


[1]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EB/OL].[2020-08-28].


[2]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20-08-28].


[3][美]苏珊•鲍尔著,李盼译.古代世界史———从苏美尔王表从天而降到古罗马帝国慢慢衰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


[4]朱波.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理论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作者:王河江 史云龙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