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历史教学论文案例赏析(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13
  • 阅读量378次
  • 评分0

  导读:历史教学论文的创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对于毕业生来说,论文的写作好坏都是能够影响到自己能否顺利毕业的关键所在,那么历史教学论文怎么写?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


  摘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胜于让学生被动、机械学习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还要重视并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滿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笔者根据自己的执教经验,在本文谈几点培养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以期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5-624X(2020)02-0064-02


  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经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1.能够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


  学生学习态度主动与被动取得的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学生若是在被动的环境下学习,吸收的知识往往少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性依赖他人,学习能动性、积极性也不够。而主动态度下的学习则不一样,在遇到问题、新的知识点时,学生会主动思考、深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学生获取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课外书、网络等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这对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2.能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对历史的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热爱历史,掌握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有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面对历史素养参差不齐的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即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但学生数量多,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并不能做到一一兼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例如,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学习并巩固基础知识;而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这样,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对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能够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遇到问题时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尤其在分析一些材料题时,涉及找关键词、梳理已知条件等环节,然后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等均能得到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初中历史自主学习策略


  1.课前阶段: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然而,很多学生的课前预习仅止步于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发生原因、意义等,这样的课前预习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反而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将课前预习阶段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按照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等进行划分,制作成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前,教师要先吃透教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订导学案。其中,学习目标为三点,一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做到充分了解,并比较《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之间的异同;二是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用自己的话综合归纳;三是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兴起的必然性,了解单纯的农民运动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另外,教师要在导学案中分别指出重难点,重点是《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难点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等。最后,教师展示课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并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框架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前预习中的困惑和困难。这样的自主学习指导既能够为学生接下来高效听课奠定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由于初中学生接触历史时间比较短,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课前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初期阶段,历史教师除了为学生制订导学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制或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视频和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负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课中阶段: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中阶段,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联系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应尽量遵循趣味性原则,因为设置有趣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研究。


  例如,在教学“抗美援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抗美援朝的目的、经过和结果思考抗美援朝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没有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会有什么后果。设置这些问题可以引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形成的历史思维去分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抗美援朝”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讨论学习法,即设置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换各自的观点。这一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晚年的时候,李鸿章曾伤感地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无论是练兵,还是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自主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会得到体现。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其他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时,他们难免会质疑,并且将他人的答案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其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课后阶段: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课前利用导学案、课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在课后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结合历史课本、课堂笔记及辅导材料,绘制一个完整的网络图。这一措施既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后阶段能够绘制出合理的、系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好笔记,如对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录下来;尚未听懂、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梳理时就有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从而能够构建出完整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阶段结合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中心词汇为“鸦片战争”,一级标题为“原因”“经过”“影响”,然后对一级标题进行具体化,继续绘制分支,分别写上二级标题,如将“原因”细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此类推,层层细化,从而构建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不仅起到巩固和查漏补缺的作用,其信息分析、整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有效培养。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结合课上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后练习:“有的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是也有的人说,若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列强的军舰就不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也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说一说你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结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本文从课前使用导学案、课中使用问题情境、课后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阐述几点拙见,希望能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孟建平(1972.11—),女,甘肃金昌人,高级教师,总校优秀教师、学校骨干教师。


  第2篇: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研究


  摘要: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众多的教育环节当中,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的环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带给学生体验感和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加强导入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自然,达到最佳的课程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应用研究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学科有着比较强的独特性,时间跨度上是比较大的,涉及的地域也比较广泛,涵盖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假如教师无法在导入环节当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很难真正地达到理想当中的课程效果,学生无法激发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本的现状,真正的追求课程导入环节的优化,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更好的探究历史,生成思维和智慧。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设计原则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


  在现代教育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新课标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就仿佛是教学中的指挥棒,是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一个目的[1]。所以,在进行课程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更好的将新课标作为导向,不要出现背离的情况,假如这样,课程的导入就无法展现内涵和价值,让导入只是停滞在表面形式上,比较牵强附会,这是教师在课程当中应该避免的一个情况。


  (二)结合学生认知水平


  课程导入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调整好学习状态,不断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接受[2]。所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选取一些学生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展现导入的意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获取到成就和成功体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创建成功的机会,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更好的相契合。


  (三)从教学实际出发


  魏书生这一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应该逐渐的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应该将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在板书还是在讲授的过程当中,都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分析。所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入的策略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导入是适用的,优化课程导入,让导入的效果变得更佳。


  二、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现状分析


  人们常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3]。在教学中,开端则是指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教师在课程中必须要关注的。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教学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达到理想当中的教学开展效果。所以,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的导入一定要是生动和精彩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找寻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由于受到高考所带来的影响和压力,再加上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导致教师在开展导入环节的过程当中严重的缺少重视程度,容易对导入产生一种忽视和漠视的态度,就只是为了抓紧教学,为了更好的省时间时常采取直接进行知识讲解的行为。这样很难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和状态,也无法让学生的专注力得到集中。这样学生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也是明显偏低的,很难真正的促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完善和优化。


  三、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图片导入,优化导入策略


  图片导入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4]。所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加强电教手段的运用,将教材当中包含的知识变成活泼和生动的画面。这样的课程导入是比较有趣和生动的,也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集中专注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选择,由于图片种类比较多,包含文物、丹青、地图等等,可以对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进行展现,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选取,让学生的视觉感染力变得更强,达到理想当中的课程效果。例如,在讲解“文艺复兴”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名画——《西斯廷圣母》这一名画;再在同一界面上展现出中世纪当中的相关的圣母绘图,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比较,图片当中描绘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使得学生逐渐的探究出前者能够展现母性的健美和温柔,更好的体现人文思想,让学生在后续的课程当中对人文思想更好的进行探究,使学生独立性的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课程导入。


  (二)加强情境导入,优化导入策略


  情景的创设是课程教学当中必要的一个手段,在课程导入当中也是如此。通过情景式的导入能带给学生一种入情入理的感觉,便于学生在实际的情景当中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探究。所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使得情境导入不断的加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感触变得更深,更好的走进历史的世界。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一课的过程当中,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松花江上》等相关歌曲,通过这样满腔悲愤、如泣如诉的音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心情,便于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在导入的带领下就会更好地回到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这首歌在呈现的过程当中是对哪一事变进行反应?”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后续的探究。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更好的产生共鸣,在导入中生成更多的艺术效果。


  (三)注重悬念导入,优化导入策略


  悬念导入也是教师在课程导入当中可以有效利用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生成更多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历史更好的探究和探索,是教师有效的一个选择。所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不断地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悬念,让学生真正的生成思维,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入语的设计来加强悬念设计,达到理想当中的课程导入效果。如:“从一八五一年左右,太平天国运动在爆发后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五六年东征胜利,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这时内部集团领导却产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形势变得急转直下,并成为导致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让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借助这样的方式来加强课程的导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悬念和疑问。


  (四)优化复习导入,优化导入策略


  人们常常说温故而知新,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更高层次的探究。所以,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重新梳理知识体系,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为学生后续性的学习也能够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所以,在课程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运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导入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讲解“苏联经济”方面的改革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先对斯大林相关体系的构建来进行复习,让学生对斯大林体制方面的利弊來进行探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体制为苏联留有的痼疾,让学生思考苏联最终能何去何从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知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让课程导入变得更加自然和有效,达到最佳的课程开展效果。


  (五)生成生活导入,优化导入策略


  历史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在历史学习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在思想和认知上都出现了偏差,认为历史和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比较无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逐渐的丧失兴趣,无法真正的意识到历史课程和知识的价值所在。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贴合现实生活来开展导入,让学生的学习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和生动。例如,在讲解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历史和生活进行结合。如,让学生将生活巨变和经济腾飞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谈一谈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工作方面的种种变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过程当中减少距离感,生成归属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达到最佳的课程导入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当中,课程导入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的现状来进行选择的。这样可以让导入变得更加恰当和有效。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实行图片导入、加强情景导入、注重悬念导入、优化复习导入、生成生活导入等等诸多方式,让导入策略变得更加优化,真正的开展好导入这一环节,达到理想当中的课堂导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