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红色文化资源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吸引力的意义与路径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3
  • 阅读量88次
  • 评分0
  • 0
  • 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品质。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行为文化等。红色物质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实体,包括革命后所保存的旧址、战争中留下的遗迹及文物、历史资料等;红色精神文化,主要指在革命战争实践活动中升华而成的价值观念、高尚品质、人格魅力等,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建立的各种制度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如党内民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红色行为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如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作风、为人民服务等。可以说,红色文化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念而奋力拼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红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崇高精神品质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精神食粮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较好地融入到高校纲要课的课程教学中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亲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如何用鲜血和汗水所作出的历史担当。本文主要就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黄继光、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好纲要课的教学工作,让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作者: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