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投稿美少
  • 更新时间2018-02-28
  • 阅读量333次
  • 评分4
  • 80
  • 0

  摘要: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可为。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对既定理论和观点进行质疑,关键在于消除学生既定思维的干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培养历史问题意识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设问;问题意识


  一、用丰富的史料设置情境,引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利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岳麓版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课本小字部分有材料指出,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与其展开了一系列的会谈,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案收回香港。英方开始试图续约,随即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主张。邓小平在同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在撒切尔夫人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就會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时,小平同志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他严肃地指出:“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还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邓小平甚至还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在对待香港问题上,态度是非常明确坚定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强硬的。但是在对待台湾问题上,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不断柔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呢?


  学生1: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问题,所以有不同的态度。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帝国主义时期强迫我们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强硬割占香港,我们一直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不能退步。而台湾问题只是我们国家内政问题,所以主张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学生2:在国家主权这一重大原则上,邓小平同志的态度十分坚定明确,毫不含糊。他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充分体现了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体现了一个伟大爱国者无畏的气概。而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主张“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他不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二、寻根问底揭示矛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兴趣并使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


  我们在梳理课本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对台湾问题的论述上,主要有以下五个主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第五,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的最后手段。这里看上去好像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一边说‘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但是我们在2005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里面又说道,‘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的最后手段。’这是不是矛盾吗?”(展示2005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的主要条文并组织讨论)


  学生3:不矛盾。《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就明确说明: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我们争取和平统一的原则与决心不变。之所以说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因为存在一部分“台独”分裂势力,所以我们才这么说的。


  学生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加紧分裂活动,2000年,藉“台独”起家的民进党利用国民党的分裂而上台,接连施展了一系列“台独”伎俩。针对这些“台独”分子,我们才强调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手段。为了让台湾民众有一颗“定心丸”,《反分裂国家法》第九条也写道: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


  三、发散思维多元提问,引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衡量和塑造学生,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充分的阐述。


  为了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而大陆方面也制定了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从此,两岸交流开启了大门。三十年过去了,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最初的台胞赴大陆探亲寻根,到旅游、经商、求学,再到两岸实现全面“三通”,形成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格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近1.17亿人次,其中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与旅游人数超过90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有近3万人次来往两岸;两岸同胞通婚已近38万对,近百万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和生活;大陆商务部历年来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近700亿美元,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最多所在地,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与第二大进口地区、最大的顺差来源。两岸交流三十年,成就斐然是主流,“台独”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如果今天让你对台湾同胞说一番话,你将会说什么?


  学生5: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从香港到珠海的车程只需半小时,粤、港、澳三地将紧密连接在一起。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我在想,如果以后能在台湾海峡直接架设一座新的跨海大海,也将是一个宏伟的工程,也将会把台湾与大陆紧密联合起来,共谋发展。


  学生6:我们中医药里面有一味药叫“当归”,具有补血功能。我想送一些当归给我们的台湾同胞,希望台湾的同胞们能时时想起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多多造血。也希望我们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愿望。


  新课改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的萌发。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博采众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牢固掌握课内知识,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博览群书拓展知识层面,丰富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积极思考,从而质疑问难。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立的认识与感受,有意识地采用多元提问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作者:莫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