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6-01-25
  • 阅读量1265次
  • 评分4
  • 10
  • 0
 摘 要:明末,海西女真乌拉部统治期间,在沿用前代城堡的基础上,以乌拉城为中心,在辖地内广筑城池,用以治理地方,兼进攻与防御。大体可梳理为三类:都城、平地城和山城。这些古城凝聚着乌拉人智慧的光辉,是明代女真灿烂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今人可在全面保护其遗址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关键词: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防御;保护利用;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76-03 
  吉林市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域内分布着众多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有些古城久经风雨剥蚀,已不见往日踪迹;有些仅剩下断壁残垣,依旧散发着旷古的馨香;有些则保存完好,斑驳踪迹却遮不住曾经的辉煌。这些巍峨的堡寨承载着乌拉部昔日的雄心和梦想,记录了乌拉部尘封已久的往事。 
  一、乌拉部古城的历史渊源 
  广袤的东北大地,曾耸立着众多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星罗棋布。这些古城承载着海西女真乌拉部兼并扩张的伟业,记录着乌拉部与建州女真激烈争斗的硝烟,演绎着女真人走向统一的辉煌。 
  满族是一个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清入关以后,视吉林等地为“龙兴之地”,加以封禁。由此可见,乌拉部女真人在满族共同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乌拉部,又作乌喇或兀喇,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也称乌拉国。扈伦国初建时,吸附招纳大批女真部落卫所,组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集团。随着形势发生变化,扈伦国逐渐解体,分裂为四大军事政治集团,即哈达部、乌拉部、叶赫部和辉发部。 
  史书记载:乌拉部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纳齐卜禄时迁于呼兰河流域(今松花江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明嘉靖年间,第五代王古对珠延率塔山卫部民南移,传至第七代布颜时,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扰,再南迁,避居乌拉河滨,筑城称王。《清史稿·列传十》录有:“布占泰,乌喇部长,太祖婿也。乌喇亦扈伦四部之一,与哈达同祖纳齐卜禄。纳齐卜禄五传至克什纳、古对■颜兄弟。克什纳之后为哈达部。古对■颜生太兰,太兰生布颜。布颜收附近诸部,筑城洪尼,滨乌喇河,因号乌喇,为贝勒。” 
  布颜称王时,哈达部正强盛,为扈伦女真之首。传至第十代满太(布占泰之兄)时,乌拉国势渐强,征服了松花江南北、牡丹江以西女真各部,向东征服了长白山女真。1588年,乌拉灭锡伯部,并苏完部,苏完部长率众投奔建州。 
  二、乌拉部古城的分布概况 
  乌拉部自立国后,独霸一方,疆域甚广。资料显示:乌拉部的疆域,东临朝鲜,南接哈达,西为叶赫,北达牡丹江口以北。其古城的分布与军事防御和行政机构设置有直接关联。分布规律:1)以都城乌拉城为中心,周边呈辐射状建有守卫城;2)以征服招抚部落所在地为分支机构中心,构筑城寨;3)以管理日常生产、世俗生活为目的,修筑平原城,每个城内以一个或几个氏族(满语“哈拉”)血缘单位组成,驻军屯垦。其目的,一是用于防御,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三是考虑到社会经济、民俗等实际需求。 
  乌拉部在行政机构上实行部、路、城、屯四级管理体系。“城,乌拉国的城堡,多建在都城周围的江河岸边或山上。城设城长,又叫城主。”部、路、城、屯构成了乌拉部地方管理体系,在其所在地周围逐渐形成了城寨。 
  关于乌拉部古城的具体名称,在《吉林通志》《永吉县志》《盛京通志》《清史稿》《吉林史志》《吉林外记》中有所记述。东北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在《吉林市附近之史记遗物》中曾提到过几座乌拉部古城的名称。现代满族学者尹玉山在《长白丛书·乌拉全书》中也有过论述。满族学者傅宝仁在《吉林名胜古今谭》一书中提出了乌拉部“五城连环”一说。乌拉部贝勒布占泰后裔赵东升和文史工作者宋占荣著述的《乌拉国简史》,有关于部分乌拉部古城的描述。《扈伦传奇》一书认为:“乌拉国在境内沿松花江修筑了大小城堡二十余座,有的利用古时候留下的废弃城堡复修,有的则为新筑。从洪熙年间刘清设厂造船的地方阿什(哈达)摩崖起,到下游毗连蒙古科尔沁地方止,城堡虽多,但多在南面。北部同科尔沁友好相处,基本不用设防,重点防御在南面,主要城堡有尼什哈、依拉木、郭多、鄂漠、逊札泰、富尔哈、伏勒哈、西兰、萨尔达、金州、罗齐、古汉通、汪拉玛等,这些城堡,分布在松花江两岸。”这些关于乌拉部古城的只言片语,为我们探究其真实面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实际上,乌拉部古城的实际数量要多得多。以下是现今能够了解到的乌拉部古城有。 
  (一)都城 
  乌拉城,明代乌拉部都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永吉县志》记载:“乌拉城,在县城北七十里,混同江之东,旧为布占泰贝勒所居。(盛京通志三十一)城周十五里,四门。内有小城,周二里,东西各一门,中有土台临江,江边有庵曰保宁。” 
  (二)卫城 
  由于乌拉城作为国都,位置极其重要,其安危事关部之存亡,故在其周边及交通要道,依山筑城,因江而池,呈辐射状修建了若干军事戍卫城堡,形成南北东西连环互应之势,层层拱卫京师。 
  1.东部卫城——富尔哈城。富尔哈城,也叫佛儿哈城、伏尔哈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南5公里的万家与富尔之间。《永吉县志》记载:“富勒哈城,在县城北五十里,旧志作福儿哈,周围八十步,门一。” 
  2.东北部卫城——西兰城。西兰城,在都城东北10里,金代筑。《永吉县志》记载:“西兰城,在县城北八十七里,周围二里,西一门。” 
  3.西部卫城——官通城。官通城,在都城西岸。古汉通可能也指此城。 
  4.北部卫城——萨尔达城。萨尔达城,在都城北30里江心岛上,今查里巴屯。 
  5.西北部哨所——哈达城。哈达城,位于都城西北松花江对岸哈达山上,今九台市莽卡满族乡锦州屯。6.骆起古城。骆起古城,也叫罗齐。《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骆起屯古城,在距县城七十五里,宽长各百八十弓。” 
  7.土城子屯土城。土城子屯土城,《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土城子屯土城,距县城七十里,宽长各二百弓。访之乡老,均为乌拉旧城,百花点将台要塞地。或辽或金均无徵(征)矣。” 
  8.宜罕山城。宜罕山城,也叫伊汉山城。宜罕,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认为是满语“牛”的意思。故宜罕河,即今■牛河。有学者认为宜罕山城在吉林市■牛河畔牛头山附近。《吉林通志》《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盛京通志》皆认为在“吉林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一里,在伊汉山上。”从《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中也可以判断,其位置在宜罕河北岸。 
  9.伊罕阿林。伊罕阿林,也称宜罕(伊罕)和林、宜罕河麟,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明代设有伊罕河卫,治所可能即在此城。它与宜罕山城可能不是同一座城,而是互为双城。疑为是柳树村三家子古城,位于大屯乡柳树村三家子屯东700米处,其北有■牛河自西向东流去。古城周长120米,正方形,为正南北向,城墙夯筑,高约2米。 
  10.鄂谟城。《吉林通志》记载:“鄂谟城,旧志作俄磨城,在县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二十里,门一。(盛京通志三十一)清太祖癸丑春正月,平乌拉国攻克之。(开国方略四按:通志于尼什哈城云即鄂摩城,摩、谟音相同。不应二十里间,两城同名。)考开国方略,癸丑年平乌拉国,有鄂谟城而无尼什哈城。” 
  11.架子山山城。《永吉县文物志》中记载:金珠架子山山城,位于龙潭区金珠乡安达木屯南半面山群峰之中,海拔288米。西接南砬子陡壁,距松花江仅一里许,依半面山主峰;南连猴石山群峦,可谓天然屏障。不仅可扼守江面,又可俯瞰江西广大平原,堪称军事要塞。明末曾为乌拉部所用。 
  12.乌拉街三家子古城。乌拉街三家子古城为乌拉部沿用前代的城池,属沿江卫城之一。《永吉县文物志》中记载:该城位于乌拉街三家子村西南。古城略呈方形,外墙周长380米,墙基皆为势头垒筑,城墙分为内、中、外三道。其北有一舌头状土墩,与墙等高,由城北正中连接三道城墙。应为辽金时所建的沿江军事城堡。 
  (三)松花江西六城 
  公元1606年,布占泰复背盟,秋九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取乌拉河(松花江)西五城,又取金州城(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永兴村土城子古城),共计六座城。 
  《扈伦传奇》一书认为:这六城分别是“乜司马、金州、巴尔琥、洛齐、古汉通、敖毕拉。此六城相距很近,远者十几里,近则二、三里。城小、人少,除金州城较大外,均无防御设施,多数都是居民聚居点。” 
  金州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认为,其满语意思为“字画”,或引申为“像画一样美的地方”,并非辽宁金州。《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记载:“金州城,属乌拉国,在布占泰贝勒所居大城河岸以西,距城西门二里许,为武勋王杨古利攻克,今吉林城北,犹有金州山、金州站。”《永吉县文物志》记载:“土城子古城(今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北部,距市区35公里,东临松花江,与乌拉街镇隔江相望,北与九台市接壤),位于乌拉古城西二里许,距离松花江一里许。故应为明末金州城。” 
  (四)松花江东五城 
  公元1613年春正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派领兵沿松花江自南向北连续攻下孙扎泰(今吉林市南部)及郭多(也叫郭罗城、一拉木城,今东团山城)、俄谟(尼什哈城,今龙潭山城)三城。 
  俄谟城,满语为头城;一拉木城,满语为第三城;孙扎泰城,满语为第五城。那么,期间必有第二城和第四城。考虑到俄谟城和一拉木城皆为山城,平时驻军并不方便,特别是一拉木城,周长仅二里,屯兵必有限。而俄谟城和一拉木城都曾为辽金元所使用,辽金元古城修建的特点是多子母城,或称双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势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则修筑在离大城2~3里的地势高耸的地方。故认为俄谟城和一拉木城不会单独存在,应为双城:头城与第二城互为双城,应为今天的龙潭山城和官地古城;第三城与第四城互为双城,应为东团山城和东团山平地城。 
  1.头城——俄谟城。俄谟城,也叫尼什哈城,今龙潭山山城。俄谟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头城或湖泊”之意,也可解释为“池子、湖、莲花泡子”等。《永吉县志》记载:“尼什哈城,在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上,周二里,南一门,北二门。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有鲫鱼池三,石砌。”[20] 
  2.第二城——官地古城。官地古城,位于今滨江东路龙潭山火车站西侧,在龙潭山西南,第二松花江右岸约250米处的漫岗上。古城城墙大部分已不存在,仅西北角保存尚好。经考古学家鉴定,城墙南北长200米,东西长380米,周长1 160米。城内外散布着大量陶片,分属于西团山文化、汉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辽金文化。 
  3.第三城——郭罗城。郭罗城,今东团山城。郭罗城,满语“江心岛子、山谷、省”之意,也称为“一拉木城”、“依兰茂城”。“依兰”,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三”或“第三个”之意。故“依兰茂城”即“第三城”。 
  4.第四城——东团山平地城。东团山平地城位于东团山东南麓,俗称“南城子”,为一座黄土跌筑的土城。城墙椭圆形,东南墙保存较好,高5~6米,顶宽1米许,墙外可见护城河遗迹。城有南北二门,南门宽16米,北门宽44米。南门附近有一长方形高地,高出地面1~1.5米,东西宽73米,南北长150米,似为点将台或■望台。 
  5.第五城——孙扎泰城。孙扎泰城,也叫逊扎泰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第五城”之意。《清史稿》和《满洲实录》中都记录了努尔哈赤派兵沿松花江一日连攻下孙扎泰、郭多、俄谟三座城,可知三城距离较近。《扈伦传奇》中写到:“孙扎泰城失陷,邻近的郭多、鄂漠(俄谟)两城惊恐万状,弃城逃走。”故判断孙扎泰城应位于乌拉城与郭多、俄谟城之间。从《乌拉国简史》之“扈伦四部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孙扎泰城应为吉林市江北公园土城子古城。(五)其他城寨 
  1.鄂佛罗城。鄂佛罗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鼻子、隆起的地方、山头”之意。疑为是九站三道岭子山城,位于九站乡与沙河子乡之间三道岭子大砬子山上,海拔272米,高出地面120米。东南为山间盆地。隔松花江与东团山、龙潭山相望;北面紧邻松花江,正北方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这里地处吉林盆地的北口,地理形势十分重要。 
  2.萨尔巴禅城。《永吉县志》记载:“萨尔巴禅城,在县城北七十里,旧志作撒儿八哈,周围一里,门一。” 
  3.佛勒和城。《永吉县志》记载:“佛勒和城,在县城北三十三里,旧志作佛儿哈,周围三里。旧为佛索赫贝勒所居,门一。” 
  4.苏斡延岛城。《永吉县志》记载:“苏斡延岛城,旧志作刷烟岛,在县城北一百一十里,混同江中苏干延岛上,周围一里,门一。” 
  《永吉县志》记载:“苏斡延岛古城,在乡一区锦州屯西。有山脉自西蜿蜒而来,至是崛起,东南两面濒松花江,石壁矗立,名苏干延岛。北面稍坦,亦山岭绵互,则哈达山支脉也。上有古城,足以扼乌拉国北路咽喉。岛高度约一千营造尺,其极巅有哈达城。南北长百二十营造尺。城周土墙,高八九尺。相传谓为辽主洪基所建,用以镇守乌拉国云。” 
  5.噶哈城。《永吉县志》记载:“噶哈城,在县城北一百七十里,周围一里。” 
  6.哈勒费延城。《永吉县志》记载:“哈勒费延城,旧志作哈儿边城,在县城东北,混同江中哈勒费延岛上,周围二里,门一。” 
  7.绥哈城。《永吉县志》记载:“绥哈城,在县城西五十里,周一里。” 
  8.七家子屯古城。《永吉县志》记载:“七家子屯古城,今已荒芜。屯北七里许有山,俗呼为高丽城山。相传明时,有韩人屯兵于此,清初始弃城而去。” 
  9.天泰古城。天泰古城,位于龙潭区原天泰杨木林子屯西1华里许,建筑在龙潭山鹿场沿山路去天泰大队的岭东侧上头上,西北距龙潭山制高点800米,西北两面为陡坡,东南面为缓坡,海拔300米。古城长方形,周长518米,夯土筑墙,由两个小城组成,当地人称为“头城”“二城”。正南北向。头城设有两个门,西门宽9米,东门宽12米;二城也设有两个门,南门宽12米,北门宽10米。“头城”“二城”间无门。城内出土过细泥陶片等遗物,为辽金古城,可见轮廓。 
  (六)今吉林市以外的乌拉部古城 
  乌拉部古城有:1)尼玛察路富尔丹城——绥芬河流域;2)鄂多哩城——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明朝属海西女真扈伦族境,又在此地设置了兀也五、赫什赫河等卫;明朝末年为窝集部的赫席赫路;3)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宁安市西海林河南岸。 
  《乌拉国简史》中乌拉国大事记中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努尔哈赤出兵掠夺属于乌拉国的窝集部那木都鲁、绥芬、尼马察、宁古塔四路。”“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乌拉国原属窝集部的额赫库伦抗击建州入侵,城破,人畜被杀、被俘。”知那木都鲁、额赫库伦城也曾属于乌拉部。 
  待查的乌拉部古城还有:优哈尔——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木伦路。 
  三、乌拉部古城的建筑特点 
  乌拉部的城,最早是作为防御、保卫功能出现的,之后衍生出其他功能。其一是新增修建,二是沿用前代古城加以修缮,故遗留前代城堡诸多特点。总结归纳,大体可分为都城、平地城、山城等几大类。其形制与特征如下。 
  以都城为中心,周边呈辐射状建有多个小城堡,层层围绕,起到拱卫和戍守的作用。 
  以各部落的世袭地为区域,部、路、城、屯为分支中心,形成系统的城堡群。 
  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在重要交通沿线、交通交汇点上修建堡寨要塞,用于戍守交通要道,监视外敌进入腹地。 
  以防御南面建州女真入侵为目的,依托松花江为天然屏障,沿江两岸建有一系列军事城堡,形成南北东西连环互应之势。 
  以民俗生活为目的,在部民聚居地方修建城寨,为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中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保护作用。 
  以渔猎、畜牧、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易为目的,在平原上修筑城堡。 
  古城外侧经常掘有1~3道护城壕、护城河,可有效降低骑兵的强大攻击。 
  古城的城垣基本为夯土版筑,墙体的堆土往往是就地挖掘壕沟叠筑城墙。 
  在平地城内中央修筑高台,作为■望台或点将台——指挥中心。 
  古城的城垣为土、石、木混筑,上建有瓮城、马面与角楼,这与战争中冷兵器不断改进有关,随着火药的发明,城墙的防御功能也随之大为增强。 
  古城几乎都临近水源,除江河湖泊之外,有的附近有丰富的泉水及地下水资源。 
  修建双城,或称子母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势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则修筑在离大城2~3里的地势高耸的地方,为边堡或戍守级城堡。 
  典型的乌拉部古城有: 
  1.都城——乌拉古城。乌拉古城位于乌拉街镇,南距市区35公里。其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为东北三大粮仓之一,战略资源丰富,地势险要。乌拉古城呈不规则回字形,西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分内、中、外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夯土筑成,用土皆为挖护城河而来。外城周长约7 040米,中城周长3 531.4米,,内城称王城,周长786米,有一南门,城高4米。中有一椭圆形高台,高7米,俗称“白花公主点将台”。 
  2.平地城——富尔哈古城。富尔哈古城,地处前富尔通河、后富尔通河与松花江夹角地带的冲积平原上。 
  3.山城——龙潭山山城。龙潭山山城、东团山山城和九站南山城(三道岭子山城),分扼松花江上下游的要隘处,形成拱卫之势。 
  四、乌拉部古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乌拉部古城的修建,一方面因于军事控制,一方面源自地方管理。 
  军事方面,城作为一种防御性建筑,在明末冷兵器时代,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以确保自己的领地和财产不受侵犯。乌拉部的属地主要在今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地区,都城为乌拉城(今吉林永吉县乌拉街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北商贸往来运输必经之路,扼南北交通要冲,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防御建州女真扩张的野心,乌拉曾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大量军事城堡,尤其是山城,大多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能控制水路交通,对附近地域起到护卫作用。事实证明,这些古城也确是在乌拉部抵御建州女真的军事进攻中,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地方管理方面,由于乌拉部疆域扩展,人口增多,需要更多、更复杂的行政机构体系来完成统治,行政上实行了部、路、城、屯四级机构来管理地方。部、路、城、屯统一奉行乌拉部主的政令,战时出兵,平时管理地方区域内的军事、经济和氏族生活等。 
  乌拉部在实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开辟了多条交通道路,大批城镇得到恢复重建,显示其经济复苏,有所发展,并出现繁荣,对外往来也日渐频繁。 
  大型城堡及建筑的出现,标志乌拉部在建筑规模、水平、艺术上出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乌拉部古城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记忆,承载了过去几百年的历史积淀,见证了女真人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它们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作为文化遗址本身,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在全面保护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遗址风貌的基础上,本着“唤醒历史记忆,再现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休闲经济”的宗旨,可将其作为吉林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辟,以资源为基础,以经济为动机,以市场为标准,重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创造历史。可以点带面,以乌拉部都城为依托,以沿江各古城为旅游线路,不仅使古城重获新生,更创造了吉林市旅游与文化结合的典范,成为吉林市新的的历史文化品牌、标志性名片。 
  闻江北公园正筹备“五城连环博物馆”,希此文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唐音.吉林省永吉县辽金遗址述略[J].北方文物,1992(2). 
  [2]柳岚.辽金古城研究——以吉林区域为中心[J].博物馆研究,2001(3). 
  [3]王禹浪.中国东北古城文化遗迹概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4). 
  [4]永吉县文物志[M].长春: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3. 
  [5]吉林市郊区文物志[M].长春: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