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扣锁
【摘 要】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例谈;中学;历史;问题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置疑与探究,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灵活而适时适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开展“问题教学”?下面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举例加以简要说明。
一、通过热点时政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导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铿锵有力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通过相关联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完“美国南北战争”时,可提问“为什么说美国的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那么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什么?”“南北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黑人奴隶制,那么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另一大障碍又是什么?最终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就把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自然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复习独立战争,巩固、拓展美国内战之效,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
三、通过悬念设置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设置问题悬念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抗美援朝”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侵略中国,毛泽东为什么要决定出兵抗美援朝?而且强调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学生很快被调动起来进行热烈的讨论,甚至是辩论。于是教师特别指出美国侵略朝鲜的潜在的险恶意图,对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抗美援朝的背景和意义。由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获取了新的知识,使其受益匪浅。
四、通过多媒体展示的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讲“隋朝大运河”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路线图,播放古代大运河忙碌的运输视频以及大运河沿岸繁华的盛世景象。接着,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仔细观察,很快能回答并掌握“大运河的结构,以及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与意义”这些问题。再如讲“日本大化改新”时,教师可展示一篇日语短文,或者日本东京与唐代长安的一些典型建筑,并适时提问日本文字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东京的城市建设布局与长安的城市建设布局有什么共同特征?图片具体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日本文字与我们的汉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东京的城市建设布局实际上是对我们长安的模仿。这时,教师便可抓住时机指出日本的大化改新其实主要就是学习中国的隋唐文化与制度。
五、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时,教材明确提出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但前面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中又明确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二者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分析,使大家明确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或者无产阶级政权,但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制度还没有立即形成,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与建设过程。直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这些制度才基本初步形成。
六、通过对比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同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为什么日本能迅速顺利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则被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任人宰割。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激发下,很容易对比得出结论:日本进行了以学习欧美为主的明治维新改革,而中国则自傲自大地奉行“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终而导致经济萧条,国力衰弱。
七、通过逆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教师可提出:“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林肯不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还会发动叛乱,另立政府吗?”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英法等国家不采取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的绥靖政策,那德国还会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吗?”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结果;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后,在美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二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德国为转嫁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通过上述的分析,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简单地把几个问题堆砌,来迎合时尚,那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问题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秦始皇如何实现“统一货币 控制经济”》(《经济日报》2012.6.5)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