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浅谈《桃花源记》中的诚信教育

  • 投稿天蝎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787次
  • 评分4
  • 34
  • 0

文/姚永玲

【摘要】《桃花源记》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传世名作,入选初中课本多年。通过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了解到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下一代的诚信教育,重塑诚信社会就会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桃花源记;诚信;教育

《桃花源记》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传世名作,入选初中课本多年。最为常见的一种解读就是,“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成功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处处充满欢欣的理想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但如果仔细想想,深感作者的意图不仅仅只此一斑,它还有相当的深刻寓意,那就是诚信教育。

作者出生在东晋中期,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从小接受传统儒学教育,性格耿直,清明廉正,怀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面对依靠大世族集团建立的东晋王朝的生活环境,他茫然无措,成为时代的“异类”。一方面,东晋王朝承袭旧制,继续实行门阀制度,且发展到极致,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中小地主及庶族寒门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连西晋时期作为皇亲国戚的左思都得不到上层社会的认可,何况东晋时期出身卑微的陶渊明;另一方面,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偏安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生活荒淫。特别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专权,王国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兵变,桓玄的夺位,以及刘宋势力的兴起与王朝建立等等,世族集团互相倾轧,社会战乱连年不断。为了满足和实现统治集团的权力欲望,他们加紧了对广大人民的奴役和盘剥,赋税徭役繁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大济苍生”之志与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入世”不愿卑躬屈膝事权贵,“出世”衣食无着好凄惨,凄凉的生活境遇拷问着作者的心灵。于是,作者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想象虚构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变革、谋求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所以,从一定意义来看,作者对人类自身的忧虑大于对生活艰辛的忧虑,那就是对诚信教育的反思。

结合全文来看,渔人是作者塑造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关键人物,为了表明故事的真实性,表达希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作者就强调了渔人的真实性。渔人是唯一到过桃花源的现实中人,时间、地点清楚,说明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借助渔人的行踪和所作所为,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跃然纸上,坚定了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取幸福生活的信心。可是,诚信危机的困惑令人实在无法释怀,所以,作者在对渔人的介绍上又留了一手,虽然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没指明具体年月;虽然指明渔人所在的郡县是“武陵”,却又没告诉读者渔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恰好表明了他极为矛盾的心态,他既想让世人相信确有其事,又唯恐他人知道太多而步渔人后尘,加深社会诚信的缺失。因此,为了劝诫后人不要前往探寻桃花源,作者在文章结尾专门列举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个是渔人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在对待诚信问题上,作者的态度十分清楚,究其原因,应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惩罚。在他们的眼里心里,来者都是客,渔人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但是,从渔人来看,却处处透漏出世俗的丑态,酒足饭饱,随口应酬,在走出桃花源的过程中,急着向太守邀功求赏。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诚信相比,渔人无疑是浅薄而功利的。所以,背信弃义的渔人找不到桃花源,这是渔人应得的教训,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渔人的批判态度。

“渔人”作为芸芸众生的写照,“奇遇”是作者表达所向往生活的刻意安排,渔人的言行是社会诚信缺失的最好见证。

于是作者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实例:他一方面让刘子骥有去的计划,一方面却又让计划无疾而终,他不敢想象、也不愿放弃头脑中仅存的一点诚信的破灭。所以,作者以刘子骥的传说作结,并非是为了借助历史上的实有其人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是突出对刘子骥这样所谓的高尚人士的质疑,从而将文章的中心转移到对渔人人品的否定,来表明作者对渔人的批判立场,以达到劝诫世人的作用。渔人因为不守信用,所以应该得到教训,其寓意不言自明:为人要重承诺、守信义,否则必遭惩罚。

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导致社会诚信严重确实,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实现。诚信教育中的“诚”是“本”,是人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发点;“信”是“表”,是人们思想行为的以“诚”为本的表现。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和主阵地,对于塑造诚信人格、建设诚信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一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杜绝种种形式主义的不诚信现象发生,采取多种形式。三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用诚信的人格影响学生。四要善于抓住契机、发现闪光点,把诚信教育同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下一代的诚信教育,重塑诚信社会就会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戴猛强.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诚信教育[J].中国教师,2004,10:11-13.

[2]蔡宏娣.浅谈教学中的诚信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98.

[3]谢胜文.教育诚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