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应用误区举隅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14次
  • 评分4
  • 27
  • 0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 陈祥龙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图片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被便捷、广泛地应用着,图片资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合理而科学地应用图片资料可以简化、趣化和深化历史认识,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成效事半功倍。但物极必反,图片资料应用的非科学性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导致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阻碍。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的应用大致存在三类误区:分别是图片未经稽核,导致曲谬错讹;图片堆砌罗列,导致主题式微;图片臆断随性,导致教学失真。

误区一:图片未经稽核,导致曲谬错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的基本前提是准确性、史实性,要选取符合历史事实的、准确的图片,但因为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影响以及教师个人的慵懒、仓促,在选取图片资料时未能进行必要的稽核,容易陷入图片曲谬错讹误区,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应用首先应避免的。例举笔者曾见过的三个实际教学中属于此类图片资料应用误区的例子。

例1:关于长城的图片。讲到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时都会讲到长城,要展示长城图片,但在展示时,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众多长城图片的典型性与准确性。因为自秦修长城以后很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而今天所能攀登的是明代的长城。如果需要给出长城的图片,一定要仔细甄选不同朝代的典型性长城遗址,如:秦汉时期的长城采用的是版筑法,一层一层地将土夯实,陕西境内的长城就多是夯土构造;内蒙古地区有部分石砌长城;而现在攀登的明长城则是砖砌结构的。

例2:关于秦国的“虎狼之师”。为了直观、形象地展示秦军之雄伟,很多教师都会借用电影《英雄》中的画面来说明秦军之强大,虽有影评人士说电影艺术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威武浩荡之势,使被称为“凝固的秦军”的兵马俑“复活”,让人们领略到古代东方“劲旅”的风貌。但电影中的秦军形象毕竟是今人的艺术加工,与历史上真实的秦军形象是有很大差距的,关于秦军的真实面目目前也仍处于发掘与研究之中,因此,如果直接借用电影画面而不作进一步的说明,就很容易误导学生。

例3:关于清朝“正大光明”匾。电视剧《康熙王朝》播放后,很多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时喜欢展示“正大光明”殿图片,并历数相关情节,说康熙手书“正大光明”匾悬挂于乾清宫,并更名为正大光明殿,事实上,电视剧的这个情节是错误的。

由上述三例可知,在图片资料应用之前,需对图片先进行深入“扫描”,析其来龙去脉,剔其信息杂质,确实准确,如若未进行详细核实就加以应用,便容易以讹传讹,导致错误。

误区二:图片堆砌罗列,导致主题式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的应用要有数量的限制,采用的图片资料要适合课堂的实际所需,注意“量”度,不可堆砌罗列,滥用杂用,毕竟课堂时长有限,海量图片堆砌,表面上看课堂“容量”丰富了,而实际上信息庞杂,容易导致学生陷入知识海洋“迷航”误区,客观上也导致当节课时主题不断式微,遭受冲击。

以人民版历史必修3《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节的亲身实践为例进行剖析,当时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的魅力,笔者在互联网上寻找了大量相关图片,课件中展示书法作品图片35张,绘画作品图片41张。目的是想通过视觉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调动他们的情绪,培养其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内心的艺术情操,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本课授毕,学生的感受却是“老师,太快了,没看懂”。痛定思痛,冷静反思:本课陷入了图片资料堆砌罗列,课时主题严重式微的误区。

1.书法艺术方面:以《兰亭序》的书法图片为例,全面鉴赏其“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尤其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等书法“美”之真正所在;又以颜柳二体的“筋骨”之风为例,鉴赏出“‘骨’指刚猛有力,气势雄强;‘筋’指笔脉相连,恢宏有势”,突出“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的书法真谛美学。

2.绘画艺术方面: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片为例,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界画,“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摄取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由此可见,当图片资料过多时,教师只能频点鼠标,“请看这张图片”“请看下张图片”,沦为简单地重复展示图片,而未能实现以少胜多,以点带面。

误区三:图片臆断随性,导致教学失真

教师在使用图片资料之前,必须对其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寻找各个方面的补充与说明探求图片背后的历史真相,在教学使用中一定要遵循历史真实,不可主观臆断,随性发挥,否则就容易导致教学失真,走向历史真实的反面。例举见过的属于此类图片资料应用误区的三例。

例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在展望两岸关系当前与未来发展时,教师为了增加现实感与探究性,展示了“胡锦涛与连战相向临近即将握手的照片”,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他们距离仍远就主动伸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他们是再次握手?”“他们的手最终握上了吗?”应该说,教师的这三个问题有深度、有启发,需要回顾以往知识才能综合回答,更能引人对两岸关系进行深思。但是将两人相向而行准备握手的瞬间定义为“艰难和迫切”显然属教师个人臆断,前提设置失当,接续的后二个问题就显得比较牵强。在本例中,教师将真实照片“情感化”地大加挖掘,故弄玄虚,实属对图片资料细节的主观、过度放大,导致教学臆断失真。

例2:《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教师为了延伸当前日本军国主义右倾现象而展示了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图片,同时还配了几张网络上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图片,这种对日本前首相姓名丑化的做法破坏了本节课文应有的严肃性与民族负重感,哗众取宠,如此图片展示,容易滋生学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愫,不是高中历史应有的“气度”与追求,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也走向了异数。

例3:《香港回归》。在讲授香港回归过程的中英谈判内容时,大多数教师都会用那张著名的“撒切尔夫人摔倒图”。应用此图本意是为了对比中英会谈前后撒切尔夫人由谈笑风生到落寞、沉重的变化,体现了英国自我角色感的落差,强调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坚定决心。但是在此图的利用上,教师应当适可而止,不可在“摔倒”上无限发挥,进行所谓的“意义”深挖,以免有失外交风度与国际人文精神。

通过上述三例可知,图片资料是凝固的,教学中的使用必然是“创造性”的,但此种“创造性”不等同于可以违背图片资料的真实而随性发挥,主观臆断而屈服于教学需求,事实证明,随意捏塑只能使教学结果背离真实而走向荒谬。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的应用有其内在之法、自在之律,遵循不实就容易陷入误区,针对上述所列三类误区,教师应当在图片资料应用之前先进行详细稽核,专业考量,核实准确,方可在课堂上加以应用,否则容易导致曲谬错讹现象产生;在图片资料的应用过程中,应惜图如“金”,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可堆砌罗列,否则容易导致教学主题遭受干扰,不断式微;在图片资料的应用延伸过程中,应尊重图片本身的信息“保有量”,客观恰当,符合实际,否则容易导致超越史实,致使教学失真。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