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把握新课改彰显新理念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84次
  • 评分4
  • 39
  • 0

◇安徽省安庆市依泽小学 吴晓燕

摘要: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三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因此,研究把握新课改,彰显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课改;新理念;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48-02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修订后的美术标准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下文简称课标)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此外,课标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立足于原有“实验稿”的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课标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就教师教学实践来讲,此要义可做两方面解释:①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内不同程度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使之能够各取所需,同时实现互相合作。②从大体的教育环境上讲,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应引起重视。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适应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课程的目标与呈现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其目的是便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时更明确、更方便。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

1.“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题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这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了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3.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追求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对美术作品获得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三、要在美术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教育担负着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历史重任。其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适应的审美能力;确定高远的人生理想。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标提出了一些具体和实在的做法,如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素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因此,每当笔者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慢慢的,学生都把笔者当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同时,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注意表情丰富,语言要亲切以外,声调还应有高低变化。比如,在讲《我的太阳》一课时,笔者就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在讲《谁画的鱼最大》时,笔者就在学生们面前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舞,使之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大家一起画》时,笔者又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画画,全体学生都极其兴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限制,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靳馥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10).

[2]孙永宝.浅谈美术学习兴趣的持久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3]杨洪军.浅谈对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的几点感受[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4]吴连军.完善教学模式 实现审美教育——新课改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8).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