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正文

浅谈初中诗歌教学策略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54次
  • 评分4
  • 15
  • 0

广东省廉江市塘蓬镇第二初级中学 苏兆顺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传承诗歌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反复诵读品味,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引导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认识;设置多种活动,体验诗歌给人的乐趣等方面进行探究,选择有针对性的诗歌教学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诗歌教学;诵读;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5-01

诗是人类的个性体验,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但初中生对古典诗歌越来越陌生了,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引导学生把握文体特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诗歌教学接地气,学生才会学、乐学。

一、读品交错,激趣阅读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任何有效的学习,都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典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教学上简单的讲授,或“老师讲,学生听”,只能使本来就比较“难啃”的诗文愈加乏味。而教学中注重对诗歌诵读和品味,能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1.诵读时善于联想。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时,要注重原生态阅读,与文本的对话,发挥其对生活联想的空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教学中灵活运用朗诵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诗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可以更贴切地理解深刻的诗文内涵。以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初中生对《诗经》这样的经典诗歌接触少,有些隐晦字词(如:窈窕、好逑)较难掌握。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诵,穿插一些词语的理解进行再朗诵,以加深对文本的真实体验,“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好的配偶)”,已知的感知材料,结合自己的联想,要读出思恋男子那种追求美、追求健康、追求幸福的积极生活态度。反复诵读是学生感知全文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诗歌课堂教学要读出韵味,读出本义,读出语文课堂的声色之美。

2.品味时巧用想象。诗中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及情感,只有深入品尝,才能发现其“诗味”,提高学生欣赏的品位和审美的情趣。诗歌品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揣摩诗的意象。每一首诗都有其不同的意象:有人喜欢用酒抒写离别之情,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人喜欢用流水传达人生哀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喜欢用梅花象征不屈精神,如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此,品读诗歌要善于抓住意象,结合写作背景,还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不依赖教师的简单传授,改变学生这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和欣赏。

其次,赏析诗词佳句。在诗歌教学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火花的句子,就是有浓缩精华的名言佳句。它的使用率高,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赏析佳句作为品味诗歌的突破口,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笔者在教陶渊明《饮酒》诗歌时,引导学生找名句,如先提问:这首诗哪些是名句?你为什么喜欢它?同学们都很积极地找出来了,有的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好,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有的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好,写诗人虽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还有的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道出了人生之真意,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然而,很多名句都是诗人思想的升华“所在地”,读懂名句,就使学生对诗歌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再现诗的情境。读有所感,读有所获,这是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观念。诗歌教学是否能使学生有所斩获,不只停留在“读一读,想一想”,而在于“写一写”。“写一写”就是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但不是简单、枯燥的直译。如教王维《山居秋暝》时,笔者让学生想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就有学生这样写道:“一场秋雨之后,深山显得特别清朗,天气格外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稀疏的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学生通过动手改写,还可用画画的形式画出来,不仅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感悟的能力。

二、了解学情,学以致用

学生学得怎样,通过考试可以检验。学以致用,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把握好考查内容的尺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强化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引导学生“推敲”,抓住重点字词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1.明确学习目标,学考结合,钻研考题方向。考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诗句,或者寻章摘句地分析,只会割裂诗意中的整体美感。例如,在学习完王维《山居秋暝》后,以中考的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为例切入,分析可见近几年古诗赏析考查有上升趋势,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样的题型。《钱塘湖春行》只考查两道题:一是对诗中词语的整体理解,如“请写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特色的四个景物”;二是概括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到“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的早春景物,由诗中的意象可看出诗人游春时愉快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上来,不再觉得学诗是件苦事,而是很好的得分点,学起诗歌来更是乐此不疲。

2.紧扣理解背诵,默写内化,探究深层含义。诗歌考试的形式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默写古诗文的名言名句题目,中考这道题就占有一定的份量,涵盖了诗、词、文言文名句积累的考查。除了抓好基本功训练,如不张冠李戴,不写错漏字外,还应该形成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再认识,以期对阅读或写作有所帮助。如考纲要求重点背诵的60篇诗词,大多是千古名篇,只有理解地背诵,加深印象,才能达到教学的标准。

三、多元活动,点燃激情

“教无定法”诗歌教学形式同样也显得多样化,用“活动”的合作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突破“死去活来”学诗歌的瓶颈,还可以带动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1.开展配乐诗朗诵(背诵)会。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课前同桌合作练习朗诵,互相指正,上课各小组代表进行配乐诗朗诵。这种给学生展示个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提前准备及教师引导到位,这种合作往往是双边或是多边地进行。

2.参与诗歌创作竞赛。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他们仿写诗歌,这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学生的功底差,就不能硬施习作压力,增加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畏难心理。在课堂中教学生试写诗歌,主题应尽量简单,选择易于发挥的话题。学生有了原创诗作,教师再适当的引导与鼓励,让学生参与诗歌创作竞赛活动,如出手抄报、黑板专栏,甚至是投稿,建立他们写作的自信,点燃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