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石油矿藏正文

《黑格尔的哲学经验概念》与对《林中路》的评价思考

  • 投稿五更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1105次
  • 评分4
  • 66
  • 0

吕成宫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意识经验的科学》是黑格尔1807年在出版他的《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所用的标题。海德格尔在其著作《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经验概念”做了详细探讨。今天许多人从其“意识——自我意识”,收编共谋的角度去理解黑格尔,但海德格尔认为,经验乃是存在者之存在,精神是现象学的主体,而不是现象学的对象。《林中路》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汇集了作者20世纪30、40年代的6篇重要文章,形成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和文明史的总体观点,具有非常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海德格尔;经验概念;林中路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61-03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重要代表。《林中路》是一部“反哲学的哲学著作”,是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其著作反映了作者的后期思想。《意识经验的科学》是该书收录的第三篇著作。

1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的哲学经验概念》的探讨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所根据的是自我意识从同一到差别再到同一的辩证法。黑格尔用了正反合三命题去表达,从发展进程来看,自我意识根据这个辩证法被区分为欲望的、承认的以及其后普遍的3个阶段或形态。我们可以从黑格尔这个程序中首先分辨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从纯粹概念的自我意识到自我意识存在的过渡。第二条线索是按照黑格尔理论的内在要求,3个阶段的自我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经验形态及其发展同样必须遵循它的辩证逻辑。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知识称为概念,而把本质或真理称为存在物或对象,那么所谓审查考核就是去看看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把对象的本质或自在称为概念而另一方面把作为对象的概念理解为对象,即把概念理解为为他的,那么审查考核就是就是去看看对象是否符合于他自己的概念[1]。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黑格尔的第一个关于意识的命题揭示了意识的真理,所以,他现在也就能够说明自然的意识何以是不实在的知识了。今天我们许多人去理解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概念的辩证法是从收编和共谋的角度去理解。的确,黑格尔在其著作里是运用了“收编”一词,用“意识”和“知识”两个名称来表示同一个东西,这两个名称是相互阐释的。“意识”表示在知识状态中存在。知识本身提交,呈现并因此规定者“有意识”中的“有”的方式。在这种状态中特别是被意识的东西(也即知识者被表象的东西和知识者(即表象本身)以及作为其行为的表象,而知道则意味着我已经看到,我已经获得了关于某物的观点。对于某物的洞识[1]。因此,不能简单的用“收编”和“共谋”去理解黑格尔的经验概念。

黑格尔转入第二形态的演证有一个切入点,这就是自我意识业已通过把对象规定为生命所达到的形态,它以“一个自我意识对一个自我意识”的关系而实存。概括说来,黑格尔赋予生命以下述主要功能:第一,它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我意识”[2],这一点能够保证他始终坚持的自我意识同一性。第二,他是在运动中简单地保持自身的整体[2]。这意味着生命形态尽管是自我意识,但首先呈现出的却不是返回自身的自我意识,因为它作为简单的自身同一仍然具有自然性即有限性,“是意识之自然的肯定,有独立性而没有绝对的否定性”[2]。这里的绝对的否定性,是指扬弃了直接有限性的独立性和普遍性。黑格尔认为,刚开始意识封闭在自己的内心,这时候万事万物没有差别,是抽象的统一,这是正题;第二阶段,是万事万物出现了差别,这是反题,差别就意味着一种对立性;最后,万事万物又达到了具体的统一,这是合题,三命题构成了黑格尔著名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论证有两个目的,第一,让自我意识取得现象世界的存在,这样也就能表现为自身的实存。这是主观概念向客观性迈出的重要一步,即对象现在乃是基于自我意识自身判断的客体与自身的差别;从另一角度来讲,他既然是经验实存,就与自我意识的本质存在着矛盾。很显然,黑格尔的这一勾画暗示了从欲望发展而来的自我意识不会止步于现象领域,而是要经过现象的扬弃返回到它的同一性中。但在说明这一点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就黑格尔而言,实存的自我意识并不会由于这种返回而消失,而是作为扬弃的世界映现出自我意识的现实性。这种看法表明了黑格尔的一个主要观点:他始终意识到经验世界对于精神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否则自我意识就是无规定性的抽象的自身同一[3]。

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现实的现实性,乃是显现本身。意识在其真理性中对自己显现出来。真理的本质在于无条件的确定性,海德格尔对于这种确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意识之物一般被表象那么它就还不能称为被把握。

海德格尔对于什么是真理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明确把真理表述为一种无蔽的状态,一种敞开领域。“在场”这一概念是海德格尔关于经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备性也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生存分析的期备思想主要是着眼于生存状态并通过它的展开而隐蔽指向本有之思的,它还没有直接去思考存在本身。后期的海德格尔则明确把期备看成是朝向本有之思的开端,是在思考本有时把本有先行收入眼帘的预备性步骤。它源始地归属于存在本身之无蔽。与一般人的想法相异的是他不把认识当做一种手段,如果当成了手段就会称为一种荒谬的意图。手段无论具有工具的特性还是具有一种媒介物的特性,只有通过媒介物,真理之光才能通达我们的心灵。

在海德格看来,在场乃是自在自为的绝对本色。主体的主体存在,即主体——客体关系,乃是主体的主体性。主体性存在于无条件的自我认识之中。以自我认识的方式,主体成就了其本质,结果,主体为了成为主体只是忙碌于这种成就,也就忙碌于认识[1]。

黑格尔关于哲学经验的概念无疑是艰深晦涩的,我们只能把它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理解,从解释学的视域出发,理解何以可能?我们今天要彻底理解黑格尔这位哲学的大师,用伽达默尔的观点来看只能采取视域融合,采用对话的模式。语言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无我性”,“只要一个人所说的是其他人不理解的语言,他就不是在讲话。因为讲话的含义就是对某个人讲话。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话并不属于‘我’的领域而属于‘我们’的领域”[4]。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样一种“把我和你统一起来的精神”[5],因此,借助于对话可以理解。海德格尔站在他的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哲学经验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海德格尔把黑格尔关于哲学的经验概念纳入了他的思想体系,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给出的陈述一开始就让“感性确定性”绝对显现的结论,一旦感性确定性的显现的陈述得到了完成,被陈述视为存在者和真实之物的那个东西的存在就从中产生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对象,即确定的真理性,这种确定性乃是自我意识着的自我意识[1]。经验乃是存在者之存在,精神是现象学的主体,而不是现象学的对象。

2对《林中路》的几点评价与思考

《林中路》是海德格尔后期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收入的几篇文章艺术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如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传统领域中,“美”与“真”历来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前者属于美学,后者属于知识论。海德格尔在真理里讨论美,试图打通两个领域,这篇文章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若要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这篇文章不可不读。

海德格尔早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于时间》,但这代表的是他的前期思路。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一个巅峰。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一再地尝试了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而《林中路》这本书恰恰解决了前期思想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世界图像时代》也写的非常具有艺术性,一句“世界真正进入图像时代了吗?”的追问引发了人类对于世界究竟是什么的思考。从《存在与时间》到《林中路》,两部书都充满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存在及其状态的追问,但其中却展示出由此在向语言的流变,正是在这种流变的过程中我们窥探到了一代哲人“在路上”思考的思想轨迹。

3结语

我们今天去评价西方哲学的著作,恐怕不能完全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去衡量。说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完全就是对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就完全错误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海德格尔生活在他那个年代,能从“存在主义”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已实属不易,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思想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仍然可以探讨,说黑格尔的“哲学经验”也好,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也好,如果我们今天跳出这个领域去反思,其实仅仅对概念的一种剖析,对于世界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怎样存在的一种看法,唯心主义思潮要能够自圆其说,其往往需要更博大更严密的理论逻辑去支撑。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林中路》汇集了作者20世纪30、40年代创作的6篇重要文章,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他独特的“存在历史观”,形成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和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焦文峰.承认的自我意识概念的辩证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5):17-22.

4于洪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06-111.

5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