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新农村建设正文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7-11-08
  • 阅读量645次
  • 评分4
  • 15
  • 0
内容摘要: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也可承载“寓教于乐”的功能。本文以前段时间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从情感价值、考试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健词: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语文教学启示

前段时间,中央卫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像是一股清风飘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全民投入这场诗词狂欢,再次引发一股诗词热。生活处处皆语文,而古典诗词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相较而言,学校语文教学在情感性、知识包容性和趣味性上都逊色于电视综艺节目。笔者在下文主要从情感价值、考试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情感价值引导:以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喜爱古诗词

在中小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古诗文,三怕写作文。”由于时间上的距离感和语言的陌生化,古诗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问题之一,学生容易望而生怯。而古典诗词融语言精妙、内容广阔、意境深远于一体,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精华。要想学生学好古诗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说教诗词的重要性。诗词大会的选手能很好地现身说法。

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成为“网红”,不少网友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大会的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看到这位“满腹诗词”的高中生正是因为囊括了所有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期待: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落落大方,人淡如菊,才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另一位患癌选手白茹云则呈现了另一种诗意人生,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积极接受治疗的她用诗歌来鼓励自己,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读到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时,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觉诗人在跟自己对话。

看起来年代久远的诗词不但能塑造人高雅的气质,还能穿越时空与生病者对话,给予她坚强的力量,学生们怎么会不受到鼓舞呢?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用一些身边的真人真事,去让学生感悟到古诗词的力量。除了文字资料,还可用视频的形式更给学生带来直接感官冲击。

二.考试形式借鉴:“最熟悉的陌生题”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竞赛类节目,出题的水平是决定节目整体质量的关键。该节目以“全民的诗词狂欢”为定位,将选题范围定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之内,却在出题形式上推陈出新。这种“新题装旧知”的出题方式既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还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观众兴趣,笔者将此种题目称为“最熟悉的陌生题”。

文科学科的试卷编写较之理科学科而言难度更大,因为语言文字素养很难用具体的题目和最终的分数去衡量。为了提高区分度,很多教师用难题、怪题去考察学生,殊不知此种类型的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我们可借鉴诗词大会“最熟悉的陌生题”模式,以新颖生动的问题,考察学生熟悉的内容。如考察古诗词,除了传统的诗句填空形式,可参考《诗词大会》中“以图猜诗”的形式,这样不仅能看出学生的背诵能力,还能检测出其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借鉴:“温柔型”语文竞赛法

《诗词大会》的节目赛制在坚持原创理念下,引入大会系列的竞赛机制,但“温柔”处理,减弱其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节目以诗词文化传播为立足点而进行的设计。节目的赛制如果过于紧张激烈,会偏离预定的文化传播基调,观众关注点将变为选手间的博弈而忽略诗词文化传播主体。个人追逐赛选手独自上场答题,不与竞争对手面对,只在擂主争霸赛环节,展露一些比拼的意味。即便总冠军产生也仅由主持人宣布结果,并无颁奖仪式。这样的设计为更好的塑造节目风格留下了空间。

上复习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参考综艺节目形式,把语文知识(如文学文化常识,名著的人物、情节、主题,古诗文字词基础知识等等)编成一道道竞赛题目(选择题或问答题),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为达到“温柔竞赛”效果,让学生更加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由语文教师或科代表充当主持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一轮不采取激烈的抢答模式,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进行答题,答对的一组每题加五分,答错的每组每题扣五分,最后看每小组的得分情况,获胜小组可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是获胜小组与语文教师的对决,由剩余同学即兴出题。使用此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反应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我们也可以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语文特长。比如在作文课,可以开展写作竞赛,评出写作之星。平常也可以多开展朗诵比赛、主持比赛、演讲比赛等,用带有趣味性质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目的。

四.教师个人素养提升:主持人的知性魅力

看《诗词大会》很多观众对主持人董卿的诗词积淀发出惊叹。连选手都引用诗句来夸赞她,“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虽然身份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却都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主持人充当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而语文教师则是充当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应借鉴优秀主持人的知性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一个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学识魅力。综艺节目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除了能拥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还能获得知识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作为一个主持人首先应具备的就是一定的文化素养。每一期节目,董卿以优雅的诗词开场,以诗词与选手、评委对话,最后再以诗词作结,引用的每一句诗词都恰到好处,可见其文化积累的深厚。在外行人眼中,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似乎不如英语、数学,特别是低学段的语文知识,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俯拾皆来。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就如同我们都是中国人,但却不一定能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教会外国人讲中文。语文,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中高学段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素养、审美涵养以及写作水平,深入教材,剖析文本,结合课标准确找出教学重难点,吃透每一个细节。看似工作难度较低的低学段语文教师除了以上的必备学科知识,还要利用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如何化难为简,让学生接受、理解。

2.语言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言人,优秀主持人的语言如有神奇的魔力,能渲染气氛、把握节奏,或幽默诙谐又不失格调,或通俗易懂又用语新颖,或如春雨润人心脾。第六场中,百人团中有小选手唱起《春夜喜雨》,爸爸在一旁相和。台下的董卿随后送上叶赛宁的诗《我记得》。第七场中,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决定离开王轶隆离开时,董卿引用龙应台在《目送》中的话祝福他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节目。”

语言不是蜂蜜,却可以黏住一切。人们的思想,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相差无几,他们的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也相当,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知识,可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可能迥然有异。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情趣横生,课堂氛围热烈活跃,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窒息,学生就会兴味索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三者联合运用,就是说语言既要有意思,又要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要充分挖掘出语言的内在潜力。另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有情感性,教学的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应用真挚炽热的情感去感染、浸润学生稚嫩纯洁的心灵。

3.气质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充满情感的人,这样就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亲和力。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轻松友好,在融洽的氛围中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得体的服饰是主持人无声的语言,是对节目类型、节目风格及节目内容的一种昭示,也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恰当的修饰。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董卿的服装以大气干练的套装为主,服饰颜色素丽,搭配其淡雅精致的妆容,端庄中不失亲和,一颦一笑气质尽显。除去服饰和妆容,主持人充分利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使表达更准确到位、丰富形象,进一步增进自己与观众的亲近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独特的气质,每个语文教师受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的影响,所散发出的气质也是大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确有道理,但若能“内外兼修”则更能受到学生欢迎。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形象更迷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一个人的穿着能体现出他的整体风貌、品味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穿着应大方得体,符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身份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要保持优雅的体态。“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体态能展现出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礼仪素养,也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性格特征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语文教师要记得时刻将亲切真诚的微笑常挂在脸上,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自然、真诚的微笑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关注的眼神,或许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只有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更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所以,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如何保持一个迷人的形象也是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邹加倪.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传媒,2016(14)

[2]张诚平.《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之道[J].采写编,2016(03)

[3]晁晓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叙事[J].中国电视,2016(10)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