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论文格式模板附录其他正文

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6-06-01
  • 阅读量332次
  • 评分4
  • 17
  • 0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数学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开始重视起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他们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开拓创新,把以往的教学经验与新课改后的素质教学相融合,才能使学生能主动的融入课堂。但还有部分教师无法清楚的认识到新课改的目的,依旧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课程传授,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和抵触的现象。因此,本文通过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对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简略的策略分析。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现状和问题 
  1.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现状 
  相较于小学的简单数学内容而言,初中的数学内容在其难度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也使得大部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拿到复杂的、单一的数学课本时,就已经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厌倦心理。虽然新课改的颁布,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改变这一现象。但由于很多中学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观念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进行分析,而是依旧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方法,来应对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知识的时候,出现了逆反心理和被动接受的局面,从而严重的违背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出现的问题 
  (1)部分中学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课堂的组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鼎力配合,而在课堂上,好的、善解人意的、教学方案简单且易接受的老师,往往更能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在我国虽然颁布了新课改,一些学校的学生也因新课改颁布,对数学知识的扩充和兴趣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部分的中学,其数学老师依旧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案,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致使教师在数学课程传统过程中,因为枯燥、无趣,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2)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常言道:“好的方法,往往可以让事情事半功倍”,这句话,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依旧适用。相对于语文学习的死记硬背,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更轻松的应对复杂的函数公式和几何方程。但在实际的数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时,通常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不是采用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3)教师缺乏好的教学态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方,其态度的好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喜爱程度。数学作为初中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课程,学校几乎每班每天都有一或两节课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的老师要担任两班或两班以上的教学任务。而教师面对如此紧密的教学安排,却无法做到正确的、良好的教学态度。在课堂上传授课程知识时,常常出现敷衍了事,对学生不闻不问的现象,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1.教师应重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时,应对传统的、落后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案进行改进。从学生的心理变化、兴趣程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提高数学兴趣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不止在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学习,在课堂下也能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2.树立起学生具备正确学习方法的能力 
  我国很多中学的初中生,他们通常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教师传授的课堂知识。而教师也只注重于课本数学知识的教授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用何种方法,怎样进行知识的掌握漠不关心。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记忆数学公式上,却常常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 
  3.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 
  好的态度,往往能让人更加亲近彼此。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只有端正了教学态度,正视了教学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在课程的设计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和和谐,让学生在课堂上变的更加主动和积极。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新课改在给我们带来更多知识和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视,那么数学教学将变得止步不前,数学质量也会随着学生日益加深的恐惧,而不断下降。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在整个课堂上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态度、教学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喜爱程度。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的磨合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文国.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创新策略方法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