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避免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高校科技的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目前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障碍因素,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5-0020-05
高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统称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品种众多,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之一,对支持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以及各高校在资源使用上“画地为牢”等原因使得丰富的科技物理资源不能充分地为社会共享,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出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该机制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区域内各高校沟通交流,共同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因此,研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就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是科教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高等学校数量多。截止2012年5月10日,经教育部审批或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96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32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另有独立学院26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不含已停办学校)[1]。所以,湖北省的高校数量多而集中、层次丰富而全面;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物理资源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初期,更需要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湖北省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之间的体制障碍和壁垒,搭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将湖北省高校之间可共享的科技物理资源重新配置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省内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资源保障。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
目前,各省拥有的国家实验室为数不多,湖北省就有其中一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而高等院校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载体,全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开放、专业实验室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3个,依托高校建设54个,依托科研机构建设9个[2]。而且,据最近开展的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被调查机构共计拥有各类科学仪器设备119788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317台(套)。全省高校仪器设备占总量的70%[3]。
从上述数据来看,湖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能源和环保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研究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在科学仪器技术领域,湖北省科学仪器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市被科技部列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重点建设的八大中心城市之一。这些都为顺利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
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大多集中在“985”和“211”工程的高校。从湖北省高校教育信息网了解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其他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一所省属高校。其他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其他部委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资源也被“985”和“211”工程的高校所占据。
在科学仪器领域,同实验室一样,其分布依旧集中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武汉大学成立了科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也成立了精密仪器研发中心,这些中心专门从事新型科学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在显微分析、病毒分析、分子分析、材料分析、地球探测、生命科学、食品加工、计量技术、质量工程、信号处理技术和工业测控技术等诸多科研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三)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现状
湖北省各高校对于其仪器设备的处置随意性较大,使得高校资产流失情况严重。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高校科研设备中竟有高达近19%处于闲置状态[3]。以价值不菲的大型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为例,高校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大学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都拥有此仪器。其中,湖北大学的核磁共振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40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4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仅为200小时;华中师范大学同类仪器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53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3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为100小时。这些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资源的部分闲置和浪费[4],让科技物理资源的价值较难完全实现,不适应协同创新的机制。
从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来看,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急需查找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二、制约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协同创新共享的因素
(一)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文化
首先,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的文化来看,协同发展文化是区域内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协同发展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是区域高校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基础。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以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为前提,以区域高校间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为基础,并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区域性合作体系。高校因为协同发展文化所体现的共同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物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高校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在科技物理资源使用上缺乏协同发展共享的意识和文化,导致高校校际之间的物理资源共享裹足不前[5]。
(二)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
如今湖北省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及共享,在条件保障、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缺少整体措施和指导,一般是靠各高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特别是校际间的开放及共享更加是难以协调。因此,迫切需要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开放共享管理组织,此组织要对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全面负责,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与配套管理办法,从而从组织上保障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三)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
造成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个部门管理、多种途径投资。各高校还没有出台促进构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制度。现今湖北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投资途径众多,例如学科建设专款、“985”专款、“211”专款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科研专项资金,设备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不过多思考及计算其成本。各学校、学科以及每个科研任务小组大部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贪大求全,使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变成形式,从而造成各高校和各学科之间相同或相似地重复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学校内部由不同部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例如教务处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处管理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归口各学院。这造成各院校缺乏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使设备的使用效益受到影响。高校将大型仪器买回去后由于保养及使用成本较高,使得设备在实际中成了摆设,有的设备甚至到报废的时候还没使用过几次,更不用说该设备在高校间共享了。
三、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若要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将自己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6],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校园的藩篱,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建立跨学校、区域的科技物理资源联盟,凝聚协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主要依托于建立“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实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管理上的创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的一个集效率性、协调性和集成性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科技物理资源信息,在共享中实现科技物理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调动及服务的整合与聚焦,实现校际之间科技物理资源的良性互动,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服务保障和信息支撑。
共享平台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较强的专业性功能;完善的功能系统;运行故障率低;性能好,拥有水平先进的装备,并且能够开放服务于校内外。因此,共享服务平台所关注的是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率”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7]。要想构建好省内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
首先,宣传和弘扬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理念。要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前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来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增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意识。让开放的条件,资源平台的建设、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愈来愈多地被高校所享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文化,为科技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都有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名列前茅,而对于其拥有的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仪器对外宣传的信息力度还需提高。这类科技物理资源丰富的高校,应率先提供共享信息,为省内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共享做出表率。对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这一层面的省属本科院校,虽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较少的现实,但却拥有丰富的实验室以及教师教育特色设备:例如微格实验室等,也可作为彼此共享的资源。
其次提高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上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科技物理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的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法律、规章等体系。建议制订激励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修改和完善《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办法》,制定《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首先要借鉴和推广《中央级新购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湖北省各高校联动机制,实施重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资源建设的备案审查制度,解决大型科学仪器等领域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带动和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其次要突破高校资源分散、互相封闭的状况,用整合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方式构建共享平台,探索共享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湖北省早在2004年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开展社会化服务。共用网成立以来,共建共享取得了系列进展,虽然入网的仪器设备数量有所减少,但2004年当年的服务时间从1998年的20327小时增加到65763.5小时,增长了223.53%;测试服务样品数量从7419.3个增加到52129个,提高了602.61%[3]。可见,实施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平台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同理,以现有的“湖北省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在湖北省高校之间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专属平台,对现有的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资源共享机制和政策建设为关键,建设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析测试和技术方法等信息资源库,开发功能完备的应用和服务系统,提供在线查询和服务,促进科技物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推动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具体措施如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开发和完善网上申报、网上补贴申请、网上预约、实验室和关键仪器设备远程实验和数据传输、用户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互动网络服务等功能,实现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建立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先进、应用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服务系统,为整个湖北省的高校用户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
1.规范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组织制度。对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建构资源库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对有关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利用资源的信息进行定期发布。
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议在湖北省科教领导小组下,成立由省教育厅领导负责,省内各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共同参与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促进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总体协调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事项。
此外,成立由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共享平台建设的咨询工作,提出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湖北省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智力保障。还要成立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的执行机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部门间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如协调和管理校际之间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等相关日常工作。同时建立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重点负责平台及相关建设内容的共性化标准的制定和采标等事宜。
2.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湖北省高校数量多,层级丰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和大型贵重仪器的完好运转,以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积极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对内对外服务收入所得,除上缴学校的部分外,其余可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酬金以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仪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贵重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基金,从而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共享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科学和公正的评估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平台各类建设任务、运行服务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测。相关的考评档案要建立在定期对实验室的使用、科学仪器的运行、管理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检查、考评上。实验室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是建立检查和监督的根据,只有这样,管理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违规操作行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都要予以打击。重点建立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年度评价表”的评估,可以得到各个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年度的评分值,通过分值可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效益标准[8]。对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仅是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物理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湖北省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EB/OL\].[20130104].http://www.doc88.com/p696137935369.html.
[2]湖北省科技基础资源导航:研究实验基地\[EB/OL\].[20130105].http://zydh.hbstl.org.cn/.
[3]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EB/OL\].[20130112].http://zydh.hbstl.org.cn/inforlist.
[4]黄国斌.大力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湖北经济在中部崛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5456.
[5]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6]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57.
[7]于忠军.区域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3840.
[8]李涛,许建飞,孙安龙.高教园区实验室资源共享探索\[J\].科教导刊,2011(9):195196.
作者:殷朝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