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物理教学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分析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64
  • 0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中学 谭志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06-03

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物理命题趋势进行了一些粗线条的分析。中考物理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命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物理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科渗透,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现例析如下:

一、命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发展前沿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的理念,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编制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试题的设计背景都来源于学生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是命题者首选的素材。例如,蛟龙号潜水器、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技术等。因此,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案例1:(2013宜昌市)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解析: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选A。

点评:本题选材于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雾的形成过程,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案例2:(2014临沂市)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如图)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1)“玉兔号”是通过_______接收地面指挥中心发出各项指令的;

(2)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是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地球上质量为140kg的“玉兔号”到达月球后的质量是_______ t;

(3)“玉兔号”使用的电能由太阳能电池提供,太阳能属于_______(选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解析:(1)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需要电磁波传递信息,故互拍的信息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面控制中心的;

(2)因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所以“玉兔号”月球车从地球被带到月球,它的质量将不变,即仍为140kg=0.14t;

(3)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

点评:“绕月探测工程”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把许多看似复杂不可及的科技成果用物理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从而推动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动向,了解社会变化,建立物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题创设的是“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的壮观场景,所描述的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时代气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又引起学生对高科技的关注。

二、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实验是物理的基石,中考对实验的考查占有20%以上的比例,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不再只考查学生对书本上已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在学生是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环节上。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凸显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案例:(2013湛江市)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

(3)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_______,为什么?_______。

(4)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上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改进方法_______ 。

解析:

(1)连接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

(2)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L1并联;闭合开关S后灯L1、L2均不亮,说明电路存在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不存在断路,故电路故障是L1断路。

(3)当电压表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时,虽然此时电压表与L2并联,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闭合开关后,指针会反向偏转,所以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

(4)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只做了一次实验,而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带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改进方法:更换不同型号的灯泡重复该实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实验,但它打破了让学生强记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做法,而是根据学生在实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立意,由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反接,导致电压表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此题侧重考查设计与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这两个要素,考查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让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答得出来”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案例: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现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汽车里的燃料燃烧排放的尾气既污染环境,又会引起热岛效应。请你设想可以采用哪些新型能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说出它的优点(要求写出一种)。

(2)为了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请你提出设想和建议(要求写出两条)。

解析:

(1)可以用太阳能,优点是卫生、节能、不会排放尾气等;可以用蓄电池,优点是不会排放尾气等;可以使用液化气,优点是排放尾气少等。

(2)汽车司机和乘客要系上安全带,不要超速行驶,避免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设计感应装置,遇到障碍物自动减速或者刹车。

点评:此题结合汽车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一些好的设想和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既渗透了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又突出了人们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作出合理的评价。

四、重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试题,是按命题要求和发散性的倾向分类,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都出现了一批立意和情景新、耐人寻味的开放性试题,它们成为了试卷中的亮点,格外引人注目。

案例:(2013河北)如图是一幅三峡大坝的图片。针对三峡大坝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水电站中的发电机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大坝侧面的船闸是利用什么原理修建的?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2)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

(3)大坝为什么要建得很高?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重力势能。

点评:开放性试题是今后中考重点命题方向之一,此题属于提问型开放题,以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命题会使学生有话可说,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思维,加强了概念、原理和规律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注意学科渗透,摆脱学科本位,突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注意学科渗透是新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渗透,体现知识与技能,物理与生活,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的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2011武汉市)下列图象中,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

A.水对内部某点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其P—h图象应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A错;

B.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应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并非与电流成正比,故B错。

C.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成正比,其Q—m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C正确。

D.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其S—t图像应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D错。

点评:此题是物理现象和数学图象的结合。图象表示物理规律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直观的优点。在教材中,固体的熔化图象、液体的沸腾图象以及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图象、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等都可以用图象形式表达。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规律的表达上就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学科渗透”。因此,在中考命题中,判断图象对规律的表达是否正确,从图象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就成了具体的考试方式。

六、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

教材是师生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很多试题的素材选自于教材中的插图、想想议议和课后习题,并在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这种出题方式不仅有效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有效引导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案例:(2012宜昌市)在德国马德堡市的广场上,1654年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左图11所示,把两个半径约20cm的铜制空心半球全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用两支马队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

(1)总共用了16匹马把两个半球拉开,则平均一对(左右各一匹)马产生的拉力是多少?(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计算时把半球看成一个圆盘。)

(2)某实验室供教学用的两个半球,在正常气压下抽成真空后,只需四个人便可拉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右图是同学们在用高压锅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果他们没有抽气机,应怎样将高压锅里的空气尽量排除呢?请说出你的办法:____________。

解析:

(1)大气产生的压力为:F=pS=105Pa×3.14×(0.2m)2= 1.26×104N(或12560N);一对马产生的拉力为:F拉=■=1600N(或1570N)。

(2)半球半径小(或表面积或体积较小), 产生的大气压力小。

(3)在高压锅里放少量水加热至沸腾赶走里面的空气,然后盖严锅盖,让其冷却。

点评:此题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功和能的场景均取材于教材并进行了拓展,虽是一个师生熟悉的课后实验,但是改变了以往的考查方法,用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常规训练为母本,要求学生分析四个人也能拉开半球原因,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最后让学生对问题提出解决排除锅内的空气办法,突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