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在理解基础上生成新问题——我教《圆明园的毁灭》的追求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989次
  • 评分4
  • 85
  • 0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学习素养,逐步训练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科学人文与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的思辨能力,提升问题生成水平,尤为重要。小学生的问题生成水平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深度阅读中,理解课文与文本相当重要,但在理解基础上生成新的富于批判反思性问题更加重要。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两个事情:一是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二是圆明园的毁灭。在这种对比中,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侵略者恶劣行径的愤怒。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基于课文中心,首先引导学生作理解性阅读,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记住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国耻,然后,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生成深度学习的相关问题。这样课文的学习就会走得更加深远。

理解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思辨资源,有着扎实的思想基础。所以,教学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开展网络深度阅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的最大博物馆和艺术馆?第三个问题是: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在教学中围绕这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圆明园原来及毁灭之后的样子,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背景与过程,从而产生爱国情感。

教学伊始,为了实现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目标,我创设情境,明确思辨主题目标。事实上,没有深度阅读的沉浸,就不可能生成富于思辨性与批判性的问题来。

教学时,我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一看”——观看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画面,“二听”——倾听圆明园建筑倾倒的声音,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圆明园被毁灭的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我对学生们说:“大家已经上网查阅了圆明园的资料。知道了它是当时园林艺术的珍宝,是世界上建筑艺术的精华,世界上最精致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而,也就是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却在侵略者的大火中,经历了三天三夜的煎熬,最后化为灰烬。在这令人愤怒的历史之前,你想说什么?想知道什么?

生1:我感觉到非常伤心,也十分愤怒。

生2:当时的政府在干什么?

生3:为什么政府无法保护自己的珍宝?

生4:侵略者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生5:我想知道,当时中国人都在干什么!

生6:侵略者毁灭圆明园,外国人是怎么看的。

显然,这些问题是学生自然而然生成的心里话。学生1、2生成的问题是内心的惜与恨;第3个同学的问题指向课文的2、3、4节;而4、5、6三位同学的问题指向“圆明园的毁灭”。从思辨性来看,后三位同学的问题,更有鲜明的洞穿力。

真正的理解性阅读,应该是在思辨情境中读书、思考、行动。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所给予我们的营养是会转化的。关键时刻,它会转化为能力、机智、信心和勇气。”而要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机智、信心和勇气”,就得做好扎扎实实的课文阅读这件大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让学生读课文,寻找表达作者惋惜与痛恨之情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等句子。

而“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在第2、3、4节。作者用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众星拱月这三个词写出了圆明园在当时历史中的地位。课文中,“众星拱月”最能体现圆明园的布局艺术,我让学生立足于深度阅读理解其中的“月亮”和“星”、弄清圆明园是个倒置的“品”字形结构。当学生理解了这“众星拱月”的宏大结构,我则投影了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加以深化——

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其规模是从小到大进行变化的,其中凝聚着许多建筑艺术家的汗水,是艺术家们用心血和智慧建筑起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是他们细细读书思考的过程。没有立足课文、自觉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没有能力与智慧生成的过程。当学生懂得圆明园的艺术性、珍贵性后,我们便开始解决最难的三个问题: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中国人当时都在干什么;侵略者毁灭圆明园,外国人是怎么看的?这三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但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经营”“自主寻找”。

圆明园是如何被毁灭的?一位学生说,课文介绍了“掠、毁、烧”等毁灭方法。当时,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实施了抢、毁、烧三种野蛮行径,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

学生理解到这种程度时,我对他们说,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中国人当时在做什么呢?国弱则被人欺,民弱则被人役。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老百姓甚至加入抢劫的“大军”中!我投影了圆明园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看到了国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耻辱。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到了法国作家雨果曾经怒斥火烧圆明园的行径。教学时,我投影了他的原话——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同学们阅读了雨果的原话后,陷入了沉思。许多同学认为,雨果是有良知的作家!

至此,学生们理解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严重性,明白了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它收藏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记住了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任意破坏、毁掉……

真正有深度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还要激发学生作创新思考。作为老师,我还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们作思辨性的批判与表达?我的方法还是回到课文的细细诵读与批判反思上。

这时,我要求学生围绕“圆明园的毁灭”作深刻的反思,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学生们非常兴奋,大显神通。我们看这个环节——

生1: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被英法联军抢去的珍宝还能要回来吗?

生2:圆明园被化成了一片灰烬,现在只有遗址,我们中国能不能把它重新建筑起来、恢复起来?

生3:圆明园里还有多少文物?“圆明三园”还有多少藏品?民间还有圆明园的藏品吗?

生4:在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园林艺术,今天看来已经非常珍贵,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这些园林还在,我们能不能把它在圆明园中重新恢复起来?

生5:圆明园收藏着历史上最珍贵的文物。最早从先秦时代开始,后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奇珍异宝有没有文件记录?

生6:现在的英法两国知道不知道当年入侵北京犯下的罪行?三千多名侵略者的后代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他们能不能归还圆明园中的文物?

当这些问题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后被提出来时,我并没有一个一个地加以解答。我对同学们说,这些问题也许在网络上有答案,你们不妨深入校园网细细查找。

我想,当《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能够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并生成这么多富于批判反思性的问题时,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已经产生,何不让他们作一次无拘无束的自由阅读呢?

语文教学是为了把课文读得越来越长,是为了把因为课文激发出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