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

  • 投稿为领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634次
  • 评分4
  • 11
  • 0
新课标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识字的重要性,总结出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归一归”“演一演”等多种识字方法。这些识字法根据字体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扩大识字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方法仅限于根据汉字部件进行组合和分解,如果所有的生字都这样教学,又难免有单调、肤浅之嫌。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对形近字很难分清。造成学生难以区分形近字的因素很多,不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不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依据“依类象形”“图成其物”的原则构造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汉字除拥有一般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表意功能。

基于汉字的这种特点,识字教学时就不能只把精力放在部件的组合与分解上。汉字学习,就要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出发,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汉字的造字规律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感受文化,加强对汉字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识字体系。

例如,“本”不属于生僻字,让学生用“本”组词,孩子们会脱口而出——“书本”“课本”等。这样组词当然是正确的,但除了“书本”“课本”中“本”的意义外,“本”还有其他意义吗?“本”的本义是什么?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教学——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摆放在树根处,然后给学生解释:小木棍摆放在大树的根部,和大树组成的字是“本”;同样,如果把小木棍摆放在树稍处,组成的字就是“末”,那么孩子们猜猜,“本”和“末”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在这样的直观演示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的本义就是“根”。

再如,很多学生分不清楚“既”和“即”两个字,总是把它们用错。课堂上我们可以把“即”和“既”的最初字形展示给学生,并对其进行讲解:“即”和“既”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只不过,“即”字中跪坐的人是面向食物、准备吃食物的人;而“既”字中跪坐的人是一个已经吃饱、准备离开食物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明白:“准备吃食物”就是“将要”“即将”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出“马上”“立刻”等意思;而“既”表示已经吃过食物,意思就是“完、尽、结束”,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总之,“即”和“即”组成的词大都含有“还没有开始进行”的意思;而“既”和“既”组成的词大都含有“已经发生过、进行完”的意思。

再如“冒”字,它的上部被很多人写成“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出示“冒”的古文字,并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就像帽子里的头发,下面的“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的上下封死了,这样帽子就戴不上去了。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端都不封死的。

除某些独体字外,合体字中的偏旁更是表意部件。例如,单人旁的字,大多和人有关;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了解偏旁的意义,对识记、了解汉字有很大帮助,这是归类识字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偏旁在形状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肝”“肚”“肺”“肩”“背”“胳膊”“腿”等,怎么是月字旁?它们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珍珠”“珊瑚”“玛瑙”“瑕”“瑜”怎么是王字旁?“熊”“焦”“热”“点”“照”“烹”“煎”“煦”怎么是四点底?遇到这些偏旁,教师就需要足够的汉字知识储备。要告诉学生,月字旁的字有两类:一类是跟“月”有关的,例如“朗”“朔”“朝”“阴”等,这类字的偏旁是月字旁;而另一类是跟身体有关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肝”“肚”“肺”等,这类字的偏旁是“肉月”旁。原来,在古文字中,月字旁和“肉月”旁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所以今天月字旁的字或和“月”相关,或和“肉”相关。王字旁的字其实是“斜玉”旁,这是“玉”字做偏旁时的变形,因为最后一笔要变成提,无形中就挤了“点”,于是“点”就做了避让。再如,“四点底”和水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四点火”,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四点底”的字都和“火”有关。

汉字是有文化底蕴的,有的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教师要有汉字文化意识。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结合汉字形成过程来识字的方式就是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能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除字理识字法外,老师还应该发挥个人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想象力,在容易发生错误处给孩子们做出指点,力争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斯霞老师在教“蚯蚓”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她对学生讲:蚯蚓是虫子,所以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啊?虫字旁。蚯蚓生活在土里,所以,“蚯”右边是一个土丘的“丘”字;蚯蚓是没有脚的,所以,土丘的“丘”不能写成“兵”;蚯蚓行走起来的时候,身体一会儿是弓着的,一会儿是直着的,所以,“蚓”字的右边是一张弓加上一条线。

再如,“摘”的右半部分和“商”字很容易混淆。有老师这样给学生讲解:“把果子从枝头取下来叫做‘摘’,那么,取果子的时候需要怎么做呢?你看,(右手做出剪刀状)用剪刀这样一剪(‘摘’右部分中的‘十’),就把果子摘下来了。”还有老师这样说:“有同学容易把‘摘’的右边和‘商’字混淆,分不清框架里面到底是‘十口’还是‘八口’。如果里面是‘八口’人,人数较少,那就可以‘商’量;但如果里面是‘十口’人,人就太多了,需要‘摘’几个了。”无论以上的动作,还是“十口”“八口”的解释,都很有情趣,都能给孩子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他们能够轻松区别两个易混淆的字。对于“游”字,学生往往容易把右边写成反文旁,有老师就编了一首儿歌:“水蓝蓝(三点水),池方方(方),大人(右上角可看做人的变形)孩子(右下部的子)游泳忙。”

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力求用科学的、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汉字,让孩子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