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新课标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6-04-08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45
  • 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 
  一、注重观察生活,学会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这些话告诉我们,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以生活为源泉,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的材料,作文时才能水到渠成。而不会作文的学生往往又是不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告诉学生积累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生活由人、事、景、物组成,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主角。那么,如何观察呢?笔者认为应充分运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观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材料,激发写作的兴趣。 
  再次,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取素材。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还能把枯燥的写作变为自己生活中的一种需要,而且还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 
  二、注重教材教学,学会模仿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学生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 
  一是课文标题的模仿。“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拟好了标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语文教材中的标题有的非常好。如《山中访友》激发兴趣、发人深思;《行道树》耐人寻味;《爸爸的花儿落了》既有实指,又有象征意。标题可以事为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以物为题,如《珍珠鸟》。这样,通过对课文标题的分析、对比,归纳出拟定标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握命题的各种技巧。 
  二是课文词句段的模仿。教材中许多经典的篇章值得模仿,从而变成自己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段落中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一句式,强调的内容是“单是”后面的部分,运用这一句式的内容有侧重点,也有详略。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郑屠的感受来比方,形象生动的写出鲁提辖嫉恶如仇、刚强勇猛的性格。朱自清的《春》中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段落为学生写草、花、风、雨提供了借鉴。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美文进行有益的模仿,乃至背诵,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很大地帮助的。 
  三是课文的结构形式的模仿。有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的采用并列式的结构;有的采用递进式结构。如梁衡的《晋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写优美的自然景物时,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晋祠的山,巍巍的……;晋祠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晋祠的水,多、清、静、柔”这种结构,学生容易模仿。 
  三、运用电教手段,学会赏析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可以记录日常活动,提供图片资料,展示范文佳作,丰富个人积蓄、欣赏影视艺术,征集作文题目,而且将文本声像化,这样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把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的文本声像化,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极大热情。如冰心的《小桔灯》、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等等,它集画面、音乐、朗诵、文字于一体,把文章的内容具体化为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多看这样的栏目,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并且,还可以根据多媒体提供的画面让学生写解说词,并进行解说;也可以事先剪辑一些带有社会热点性质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社会与法”等栏目,让学生在网络作文教学中来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