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多一个环节少一堵墙——作文教学中的读写练习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91次
  • 评分4
  • 38
  • 0

江苏新沂市桥口小学(221400) 沈 艳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加强读写练习,也成为大多数作文教学的固有认识。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也符合教学规律,但对小学生来说,只靠读来提升写作水平,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读与写很难有机融合,自然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妨在读与写之间加上一个教学环节——“思”,让“思”成为连接读与写的纽带,这样读与写才能有效结合。

一、读而不思,读写就是隔岸观火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这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典范作品,阅读价值极高,教师对这些文本的解读可谓细致入微,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因为文本学习获得太多的提升,写出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巧妙立意,没有精美语句,也没有点题。那么多典范作品没有给学生作文带来显著的影响,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学生读也读了,写也写了,可写与读依然是水火,读写最终沦为隔岸观火。读写不能和谐统一,这当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并没有真正对文本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第十册“习作四”要求学生学习习作《龟山汉墓参观记》后,写一篇游记。应该说,写这篇作文并不难,因为有范文参照,很多学生也都有游览的经历。可事实上,情况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顺利。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我特意给学生很多提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先后顺序要理清,主次内容要分清。可学生在具体写作时,大多数还是记流水账,根本就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立意、点题意识,语言非常干瘪。

为了弄清原委,我特意找几个学生座谈。我说范文写得这样好,你们为什么不学习呢?大家都直摇头,表示不知道怎么学。有的更是持怀疑态度:“我们怎么能跟人家比啊?”我不禁愕然,原来学生根本就没有将读与写联系起来。

二、写而不思,读写分道扬镳

小学作文课,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写作要求,也会给学生提供范文,提醒学生要注意读范文,学习范文中的写法,但学生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多表现的。并不是学生不想表现,而是学生根本就找不到表现的机会。教师布置完写作题目,学生马上就动手写作,结果还用说吗?试想一下,大作家要写点东西都需要有个构思的过程,何况这些小学生呢?没有充分地思考,写作思路自然模糊,信马由缰地写,当然“驴唇不对马嘴”。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列提纲,可效果并不明显。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思”上面,学生大多没有明晰的思考方向,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启动导航仪,学生就会成为无头的苍蝇,动笔时依然心中无数,那些阅读过的经典,怎么也不能融进字里行间。

语文第十册“习作六”,要求学生写一个人,要写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特点。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我决定自己当一回模特。学生听说要写老师,很感兴趣。我开始在上面表演,学生很认真地观察我。我找两个学生说说怎么写,结果他们只想写我刚才的表演。我提示道:老师就没有其他表现吗?写一个人的品质,难道只能用一个动作或一句话吗?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回想构思。由此可见,读而不思,读写难以融合;写而不思,同样没有好效果。

三、读写结合,读写就是水乳交融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要在读的时候,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读,读什么,这些文本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又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像这些问题,大多数教师会觉得行不通,认为小学生思想浅薄,根本就没有这个思考能力。其实不然,让学生思考文本,并不是一定要其获得多少理性的认识,而是要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才是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在写作之前,学生对写作任务进行分析思考,从什么地方入手,向何处发展,参照什么原型,准备告诉读者什么。说白了,就是让学生要有构思的意识,未必要写在纸上,但一定有这个思考的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眼中有文本,笔下出文字。

第十册“习作七”要求学生学习例文发挥想象,针对皓洁的月色写一个仙境,或者是一个故事。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我专门为学生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嫦娥的故事,一个是神九登月的经历。然后,我让学生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最后让学生构思一下,把写作思路讲给同桌听,进行交流。由于做了很多思考的准备,学生表现良好,写出来的东西很有感觉,虽然有些地方还很幼稚,但能够把传说故事融进自己的文字中。有一个学生居然以神九自喻,和嫦娥月中相会。这说明读、思、写的契合度提升了。

读写练习作文教学法,已经被提出数十年。在具体教学时,如何将这二者融合到一起,不仅反映教师对读写教学的深度理解,还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读与写是两个层面上的内容,这中间的落差很大,找到一个联系的渠道,架起相通相连的桥梁,读与写这两个元素就会发生剧烈碰撞,激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促使其核变的就是“思”,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就少了一堵墙。如何把这个环节做到精致,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