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高中作文,应该从何处写起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0次
  • 评分4
  • 31
  • 0

钱海荣

一、民国作文引发的思考

在《民国语文》上,读到罗黑芷先生的《乡愁》,印象特别深刻: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竟能写出如此朴实动人文章,其间幽忧的情思、柔顺的笔调,令人过目难忘。这样的美文值得我们赏读,下面文字就是其中的两段:

“哥儿!哪!这儿一点东西送给你。”挑水的老王,从他担进院来而尚未息肩的一头水桶里,取出一枝折断了的柳梢,尖尖的长叶滴下了水珠在他的手背上。呵!城外是一个什么世界呢?他又在他肚腰带里挖摸着,一个黑壳亮翅的虫儿嘶鸣着随着他的手出来了:“这叫做蝉子。”我飞跳过去了。于是那蝉和柳枝便齐装在一个小方竹笼内挂在后院的壁上。我在这东西旁边盘旋玩耍,直到“赫儿,赫儿”地呼唤着的即在今日还能引我潸然泪下的母亲的声音,可爱地送到我的小耳朵里。

……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保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叫梅,背靠着那窗下坐着。我叫伊为梅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比幼小的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梅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抚我的头发,喊我“赫弟!”可是此刻我所能记得的,似乎还有那一根灯草头上吐出来的静静的一朵黄色灯焰,这也即是儿时母亲房里的春天夜晚的光辉呵!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1]

这样的“乡愁”让人心驰神往。写作此文时的罗黑芷,大致与现在的高中学生同龄;他的这篇散文,姑且称之为“民国作文”。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高中学生的作文。读读罗黑芷的《乡愁》,想想平时所看到的高中生作文,心中一阵酸楚:为什么现在的高中生作文,读来叫人头痛不已?为什么他们不能写出自然动人,哪怕只是像样一点的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引路人,语文教师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呢?

也许有人会说,罗黑芷是一个“早慧”的作家,并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一篇曾经引发热议的民国小学生卢焯坡的作文《春郊游记》: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2]

如此清新自然、简练优雅的文字,竟然出自民国小学生之手,令人惊叹不已;对比现在的高中生作文,让人情何以堪。学生作文,往往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笔者联想到民国时期一套满载“童真、童趣、童心、童言”的小学初级国文课本中的课文《弹月琴》:

晚上,月光很亮,照在窗上,我就开了窗子,赏玩夜景。

忽然听得一种“叮咚!叮咚!”的声音,从远远的地方,送进我的耳朵来,原来有人在弹着月琴。

那月琴的声音:一会儿像许多鸟在叫,一会儿像许多马在跑,又像下雨的声音,又像风吹树叶的声音,千变万化,十分动听。我站在窗口,听着琴声,几乎忘记睡觉了。[3]

文字是一种心智的力量,是一种自我存在向他人敞开的努力。以上文字,无疑是民国时期中小学生心智世界与生命立场的展露,读来让人心动不已。可惜的是,这样生动优雅的文字,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刘铁芳教授曾经编过《新教育的精神》一书。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漂亮、干净、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育文字,在日渐体制化的今天是越来越稀见了。在这个意义上重温五四教育思想资源,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去接近那一代学人的心灵世界,以求得汉语教育思想曾经辉煌的薪火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不至于中断,而绵延不绝。更何况,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新词与概念笼罩的烟雾迷离之中,又闪烁着几多精神之薪火呢?”[4]刘铁芳先生认为,中国教育的现状让人警醒,我们应该向民国时期的教育先哲们学习,借鉴其闪光的教育思想和动人的教育实践,走自己的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实,我们也许还不能开出作文教学的救治良方,不妨让我们暂时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从民国时期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滋润当今高中作文教学,让更多学生热爱写作,投身写作,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学生作文水平较差的原因

从教二十五年,笔者在多种类型的初高中学校教过语文。高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高中学生水平较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什么今天的大多数高中学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五条:

(一)作文命题远离学生生活

讲到作文命题,恐怕高考作文最具典型性。且看颇有“神题”之称2013年某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命题所引的材料,曾在《读者》杂志上出现过;按照高考命题的一般规则,命题人对材料进行了改写,就此一厢情愿地认为考生可以放开来写,写出个性和真实水平。从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材料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于“求稳”考虑,近70%的考生写了以“细节决定成败”为论点的议论文,令阅卷老师目瞪口呆。这样的作文何来出彩,怎能动人?

(二)作文文体要求过于苛刻

从高考阅卷操作角度看,考场作文文体清晰,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高考作文要求中的“文体不限”,貌似宽松,其实根本没有让考生发挥的“空间”,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命题人要求考生写的是叙事写人、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者是一个总论文两三个分论点的“规范”议论文,其他文体概在“封杀”之列:要跳舞可以,但必须戴上镣铐。被“圈养”惯了的学生,有几个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越雷池半步?如果你想“潇洒”一下,后果可以想见。为此,我们也就不难想像,未读完高一就退学的新锐作家韩寒,为什么要一再炮轰语文教育了。

(三)生活经验太少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5]

现在的高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大都过着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有机会投身火热的社会;即使有所谓的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也像T台上展示的时装不大适合于平时穿着一样,难以落地生根。寒暑假期间,大部分学生又忙于补课,或者有太多的培训班要上,分身乏术。学生们普遍享受着肉类食品的美味,但根本没有见过活蹦乱跳的猪牛羊的人不在少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日益增多。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更多人心甘情愿成为电脑手机的俘虏,跻身于“低头”一族。这样的高中学生,要叫他们写出类似于《乡愁》的美文,其难度不亚于“上青天”。

(四)读书积累不多

张志公先生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饮食营养,单靠体育锻炼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强壮,虽然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同样,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作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虽然作文教学决不容忽视。”[6]

熟谙写作之道的人,大都会有相同的经验:腹有诗书,下笔如神。高中学生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巨大,本应用于自主阅读的时间被挤占殆尽。在小学初中阶段,一些学生未能养成有序阅读的良好习惯,或者很少读书,或者读得肤浅;升入高中后,他们即使主观上想多读点书,也已是内外交困,几乎没有这样的可能。高中学生不能够从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自己本就不多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合成写作素材,“无米的巧妇”只能对着灶台干瞪眼。一个读书积累不多、腹中空空的学生,如果再鲜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那么他们的作文,肯定不能打动自己,遑论感染别人。

(五)重视程度不够,训练次数太少

对于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的人来说,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认识世界、表达情感、沟通心灵的重要途径,它在培育精神、启迪智慧、深刻思想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写作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对写作情感淡薄,甚至心生怨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写作、自主写作的人,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作文。如果学生对写作了无兴趣,就不可能积极投入地进行写作训练,也不可能写出打动自己、感染别人的作文;而作文水平的低下,更让其视写作为畏途。

应该说,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然而,不少人是冲着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值而确认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他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决胜高考,更多博取作文分几乎成为作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舍此皆属“奢求”。基于这样的思考,不少语文教师对应试作文的研究与指导津津乐道、孜孜以求,企求借助这一捷径来赢得他人的认可。这样的做法拘泥于传统与世俗,不能站在“人的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实施高中写作教学,不仅不能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直接导致学生作文训练量的不足。从一般要求来看,学生作文的训练量大多停留在每月“一大作两小作”层面。即便如此,由于高考对片段作文不作要求,于是“精明”的语文教师干脆省去这一环节;再加上名目繁多的“阶段性检测”要考作文,正常的“大作文”训练又被挤掉一部分……如此少的作文训练量,又怎么可能让学生写得出好作文来?

三、高中作文,应该从何处写起

直面窘境,教师首先必须思考:高中作文,究竟应该从何处写起,才能“让作文回家”?笔者以为,要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特点、切合生活实际的动人作文,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写作情感

辛弃疾《贺新郎》词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感之于事物,往往是双向的。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必须对写作怀有真情,才能品出作文之味,发现作文之美;相反,师生如果对写作情淡意薄,既不可能积极投入地尝试,也不可能体验写作带给人的快乐。于是,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做,考试怎么考就怎么练,不必思考,依葫芦画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堆成的是文字垃圾,收获的是百无聊赖;教师教得难受,学生练得痛苦。

唯有热情满腔,教师才能与学生一道观察、体验、领悟和表达,深入文字构筑起的王国,感受人世精彩,体验情感跌宕,涵养心灵美丽。

(二)汲取经典营养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

歌德在谈到鉴赏能力培养问题时说:“鉴赏能力不是靠鉴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7]

由此可看,阅读历代经典作品,不仅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深化思想的必然途径,而且还是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方法。从经典作品中所了解到的人生世相,可以让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持续有序的经典阅读,还能让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好文章应该如何写等问题,进而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自觉模仿和自主创新,以提高写作能力。事实证明,不少在写作方面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写作。高中学生正处于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能挤出时间来用心阅读经典作品,那么就能到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吟”的理想境界。

(三)深邃个人思想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夏丏尊认为,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

笔者认为高中学生的作文,除了要有生动形象的状物叙事,还要有一定深度的独特见解。写作是感悟生活、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它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苏格拉底断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文,必须让学生潜心思考生活,深邃个人思想,精妙传递感悟。字里行间流淌而出的深邃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在一篇考场作文中,考生从季羡林先生不愿戴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等三顶“帽子”写起,再引用饶上颐的幽默之言“比起‘大师’,我更愿成为一个‘大猪’”,进行论证:“‘大师’头衔一戴上,‘独自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是否就被这顶高帽给压死了呢?纵观当下社会,世风日趋浮躁,凡是被冠以‘大师’头衔之学者,日渐地坐不住学问的冷板凳,原本宁静的书房越发地燥热起来。想必这‘大师’之下必有‘大急,大躁,大利’。学者在高帽之前坚守不住自己,学问也变得浮躁,在不断出席的发布会、学谈会、座谈会中,学者本心也被世利所占,宁静治学之心丧失全无。而本应潜沉的大师之心又应何从寻起?”这样的文字,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让人耳目一新。

(四)坚持“吾手写吾心”

清代理论家刘熙载说:“可知言语亦心学也,况文之为物,尤言语之精者乎!”并且提出了“文,心学也”的重要命题。

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写作文,必须坚持“吾手写吾心”的原则,用心写作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真切地抒写出来。比如,上面所举的罗黑芷先生的《乡愁》,正是一个五岁离开故乡,以后十四年未能重回故乡的青年用心写成的思乡之作,故乡美好的风土人情深深刻印在作者心上,缓缓流淌在作者笔端,极富感染力。这种“直抵心间”的写法,值得高中学生学习。

于漪老师说:“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只有拥有丰富内心的人,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作文。

(五)追求真实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8]

写作即是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更加强调,学写作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作文,其实是一回事。在作文中学生必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舍此,不可能写真正动人的作文。

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诗文赞赏有加,他们认为陶渊明诗文的突出特点是“真实”。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以“不可及处,在真在厚”来评论陶渊明,认为其人格决定其诗风;陈绎的《诗谱》又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赞美陶渊明作品。元好问《论诗绝句》有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由此可见,“真实”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只要在“真实”前提下,高中学生才有可能实现超越和创新,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

(六)松绑作文文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9]

这样的话,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的文体问题。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滹南诗话》认为文章“定体则无,大体则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指出“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著”。与其让学生在写作时束手束脚而无所得,不如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以空间,在作文文体要求上有所松动,让学生从自我个性和生活经验出发,写出“自己”的作文来。真正优秀的作文,不可能没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也许,就高考而言,我们尚不具备松绑文体的条件;但至少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作尝试,在形成基本规范的同时,稍稍“出格”,写写具有“变体”色彩的文章。

注释:

[1]民国语文(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11):123-124.

[2]丁慈矿.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N].文汇报.2013-3-3.

[3]国语老读本(第二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6):115.

[4]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6-7.

[5]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74.

[6]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169.

[7]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60.

[8]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9.

[9]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32.

(钱海荣 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