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
一、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提高,将写作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这样的写作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呢?通过用语言或文字对某一特定情景予以描述,将部分的现实——通常是不完全的、未经整理的、未被分析的——引入课堂,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或能引起共鸣的经历,让学生来探讨它的意义。在写作教学中,“将部分的写作现实”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部分写作素材,填补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的空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理论分析,从中取事、运思、谋篇、起草,用自己的语言将问题的复杂情节以及真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情趣传达出来,写成完整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假如要我来写,该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抛开原文的束缚,另辟蹊径,独立运思,写出“水中之月”而不是云中之月,写出“文中之文”而不是模仿或照抄原来的范文。如以《人生》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教师可以由“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演变为“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才能有所前进”。甚至引导为典雅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斩棘去追求真理。使学生明白表达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既了解了语言的多姿多彩,也能激起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材料的选择是学生成就文章的关键
材料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材料;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材料;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概括的材料;不管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材料,都要求学生理解、消化、吃透,对材料进行反复体验、考察、思索,认识其内部规律,鉴别材料,做下一步工作——写作。那么,选择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朱光潜说:“每篇文章必须有一个主旨,你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渲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上一样。读者一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或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选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好地表现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所涉及到的事情(父亲给“我”捡座位;对“我”多次叮嘱;给“我”安慰和鼓励等)无不与背影相关,无不与父亲爱子之情紧密相连。
(二)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通过个性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的材料。如《背影》所写的不是父亲平日的背影,而是在特殊情景下所见到的背影。此时的父亲失业、丧母、年纪大了、家境衰落,仍然含辛茹苦,处处安慰、鼓励儿子,连拣座位、看行李、买橘子这些应儿子做的事情,还亲自做。既写出父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怀恋之情。
三、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的材料
比如提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经历要贴近;人物、事件力为未学生所熟悉;人物遭遇、矛盾冲突尽量使学生动情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还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既有利于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去实践,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巩固所学的理论。
(二)要认真组织讨论
写作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体会所提供“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身临其境”地去驾驭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的演变,把人、事、景摸透、嚼烂,力求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成后,要避免教师的一言堂讲评,可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修改,使文章渐臻完善。
(三)要注意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写作的主体。但是,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更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写作信息有限,所以教师要发挥备用信息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当好教学的设计者,又要当好教学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不能搞包办代替,反而更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
总之,文章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一切文章和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它并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复制出来,而是受作者世界观的影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
(韦智勤 贵州省道真县教育局教研室 5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