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45
  • 0

王佑军

学生作文的学习可以分为三重境界,即“学得一习得一悟得”。明确各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作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一重境界——学得

“学”,篆书写作,上半部x指算筹,两个x是“爻”,含交错和变化之意,喻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形迹与规律,所以古人一般把理论知识的训练称为“学”,“爻”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的意思。就是说,“学得”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规律,“学得”的基本方式为效法、模仿。“学得”作为作文学习的第一阶段,要重视作文基本概念的厘析和基本规律的揭示,可以叫作“概念性获得”和“模仿性获得”,但不要以为“概念性获得”就是要进行概念的诠释、分析与记诵,这恰恰是本阶段力求避免的教学方法。本阶段,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特别提倡课文(或范文)引路。如有教师在讲“倒叙”这个写作点时,提出了“倒叙”的概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教师虽反复讲解了倒叙的步骤,列举了技法,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但是余映潮老师只是依次展现了《羚羊木雕》《台阶》《背影》三篇课文的一、二两段的片段,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一写作点的要领。这个课例告诉我们,“学得”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即使是概念教学或技法教学,也要遵循“举三得一,质从量出”的道理,从案例入手走向规律,从现象入手走近本质。除了案例教学,教师还可以尝试示例教学,如用教师下水文示范,用同学习作示例,或用同学习作修改示例等等,体现“手把手”教的策略。

二重境界一习得

“习”,早期甲骨文写作即翅膀,象形鸟窝,造字本义为“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说文解字》:“習,数飞也。”即小鸟反复试飞,有“反复练习”和“实践运用”双重含义。与“学”相对应,古人一般把生活实践的体验称为“习”。就作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在写作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亲自体验和反复运用,可以叫作“体验性获得”或“过程性获得”。作文本质上和“小鸟试飞”一样是一种实践的技能,正如小鸟不可能依靠“空气动力学”学会飞行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依靠“写作原理”学会写作。你得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

秘密之一:写作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亲自获得对自然的感触;恢复身体与人的接触,亲自获得与他人的交往经验;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像这样浸润其中,反复回放,逐渐淘洗和提炼,才会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与观念。这个“浸润”“回放”“淘洗”“提炼”就是“习得”的基本教学策略。

秘密之二:文学是人学,作文是关乎生命的探索,写作的规律就寓含在生命成长的规律中。例如在生活中亲历的过程就是叙事的过程,参与的热情就是写作的激情,表现的冲动就是写作的冲动,观察的内容就是细节的内容,情感的升华就是作品的高度,所以能够细腻地观察和反省成长的故事就是学习写作。

秘密之三:深度体验是素养提升的唯一途径。“习得”的核心秘密在于体验,包括对文字的反复玩味,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对生活的反复回放,对作品的反复修改……这些“反复”的过程像极了“小鸟试飞”。其实,反复的过程就是身体(心智)与规律反复磨合的过程,是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与能力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极为缓慢的,教师要有耐心:这个转化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要有信心;这个转化一旦发生,就会形成稳定的能力和素养,就再也不会丢失,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促成这种转化。相对于“学得”而言,“习得”是学习的高级形式,是更有价值的学习。

三重境界——悟得

悟,篆文写作,造字本义为“明心见性、发现自我”。《说文解字>:“悟,觉也。”即“觉醒、明白,内心获得深知”的意思,强调“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就作文教学来说,“晤得”是指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作文的概念或方法,荻得关于写作方法的领悟;是经过富于热情的沉溺、全身心的投入而获得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个性化理解;是经历了无数孤立的个案反复研磨后获得的顿悟。所以,“悟得”也可以叫作“智慧性获得”,是人的认识转变的宝贵过程,是人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晰、由孤立到联系、由繁复到简约的认识过程。

作文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性活动,需要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作为基础,习得的“量”积累到一定的峰值,就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某种“了悟”;作文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智能性活动,受到很多个人因素(如个人经历、心智成熟程度、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制约,不是每个经过“量”的积累的学生都必然能到达“悟得”之境,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方案,有选择地促成那些处在“临界点”的学生发生转化;作文是一个情绪化很强的情感性活动,受到很多情境因素(如环境、心理、触媒等)的制约,不是每一次教师的“点化”都一定会发生突变,教师要有相当的智慧设计情景,寻找触媒,把握触点。

“悟得”是比“习得”更高级的学习阶段。“习得”更多获得的是方法,“悟得”往往能够洞察真相;“习得”更多获得的是零散的经验或招式,“悟得”获得的则是联系的通则与规律;“习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外界的感知,“悟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自我的发现,是内心的升腾,是灵性的开启。所以“悟得”强调的是学习本体的“自悟”,强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和放手,解放他的脚,让他走到事件中去;解放他的手,让他亲自参与和记录;解放他的眼,让他亲自去看到真相;解放他的嘴,让他敢说真话;解放他的脑和心,让他敢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悟得”之境,就能够收获“偶得”之作,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处于“悟得”之境的“妙手”在灵感激发下的思维跃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思维”。如果把“偶得”也看成是一种学习境界的话,可以叫作“创造性获得”,是文学创作所追寻的至高境界,已超出学生作文学习讨论的范畴。从“图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文学习的不同境界和学习策略。

本文虽然讨论的是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实则是一切学习的一般通则。三重境界的客观存在是由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决定的。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正如“图二”所示,像一个大枣——处于表层的是“符号系统”,包括作文的一系列概念和法则,是作文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学得”的方式和策略;而处于鲜艳的表皮之内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作文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是知识所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是内蕴其中的基本结构、法则和智慧,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就是“习得”;而真正具有生长与发展意义的正是藏之弥深的“枣核”,是文字与人相遇时产生的“意义系统”,与之相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是“悟得”。

从“图三”可以看出,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与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是相对应的,是逐渐切入本质的学习策略和境界。

解剖作文学习这个“大枣”的意义何在?在于教师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多数教师热衷于进行“符号教学”,往往执迷于作文概念的教学和习作方法的指导。那是因为作文的“符号教学”教师更容易把握,看上去更容易实施,以至于在作文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概念,传授“绝招”,把那些看似鲜艳又嚼不烂的枣皮撕下来硬塞给学生。在我看来,作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如“图四”,平庸的老师热衷于“系统的符号世界”,终其一生也只是引导着他的学生在作文的表面滑行;智慧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智慧的经验世界”,把那些被高度抽象了的、简化了的、远离了个体的现实世界以及无法被个体所理解的作文概念还原到情景中去,把那些简约的知识中有营养的丰富的内容找回来,和学生一起回到生活中去,回到过程中去,回到师生共同创造的情景“场”中去,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去习得实践性智慧,去获取原理性认知;最好的教师会超越作文学习的所有功利心态,滤去所有世俗之束缚,引导学生进入“完整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家的境界,他愿意和学生一起感悟、体验和升华,把那些隐藏在知识中的精神因素如思想、智慧、自由、价值、意义、责任等人性的光辉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形成学生独立之人格、独到之识见和批判之精神。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434100)

欢迎邮购

2013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已装订成册,每本价格13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欢迎邮购。

2011-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尚有少量存货,每本价格12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欲购从速。

来款请寄: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邮编:100048

联系人:李煜

联系电话:010-68980051

e-mail:1079363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