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正文

联通生活探寻因果——作文素材与构思方法训练实践

  • 投稿汉桃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0次
  • 评分4
  • 84
  • 0

龚静

【教学缘起】

普通校的学生特别惧怕写作文,常常抱怨“没什么可写的”“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停留在“老师不讲我就不会写”的境地,要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解决构思和选材的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就在于通过讲评作文“声音的味道”,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找到丰富的写作材料,同时写出符合逻辑的观点句,以达到考试说明中“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要求。

【课前准备】

思考并回答:1.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听见的声音有哪些?2.你对哪些声音特别感兴趣?3.你知道哪些大自然中的声音?4.在社会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不用耳朵也能听见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指出本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写声音和味道片面狭窄且不具体;

2.声音和味道的搭配不合逻辑。

明确:找到丰富而多样的声音和味道,找寻联通声音和味道的方法。

二、总结探寻多角度寻找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归类法

整理、展示学生所提到的声音和味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寻找素材的方法。

1.对声音进行分类展示(按照课前准备学生回答)

①周遭生活中的声音

父母的叮嘱、婚礼上的誓言、邻居的问候、手机按键声……

②感兴趣的声音

歌手的演唱、呐喊助威声、老北京小吃的吆喝声……

③大自然的声音

黄鹂斗嘴声,落花的声音、小溪流水声……

④社会生活中的声音

击掌、代言、公众舆论、微博话题、国家立场、民族心音……

2.按照寻找声音的方法,找不同的味道

明确:味道通常指味觉所体会到的滋味,也可指抽象的情味、意味。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包括甜味、苦昧、酸味、咸味等等。具体而言,包括情味、意味,滋味,气氛、氛围,气味(或有争议,但从写作而非生物的角度看,由嗅觉器官所捕捉到的感觉亦可列入广义的“味道”。)

①生活中常接触的味道

酸、甜、苦、辣、咸、鲜、涩、麻、血腥味、中药味……

②喜欢的味道

芥末的味道、巧克力的味道……

③大自然的味道

花香、青草香、雨后泥土的清香和空气的甜美……

④社会中常常提到的味道(由气味转化为情味)

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人情味、家乡味、过年的味道、书卷气、男子汉的味道……

3.方法概括

小结:此法能够让学生有方向地去环顾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作文题目和自己的生活打通,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新鲜的生活事件中找到写作素材,有效缓解学生没东西可写的痛苦。

(二)提问法

1.方法点拨

尽管每一次的作文题都不尽相同,但在解题的过程中都会围绕题目的关键词思考一些相同的问题,因此,将理解题意的方法过程定义为“提问法”。即:

问主体——是谁?是什么?

问原因——为什么?

问具体——怎么做?什么样?

问对象——对谁?对什么?

问结果——怎么样?之后呢?

2.方法运用(“声音的味道”)

问主体:什么是声音?谁的声音?

问原因: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

问具体:怎么发出的这种声音?

问对象:这种声音是给谁听的?谁能听到这种声音?

问结果:是否听到了这种声音?听到了这种声音怎么样?没有听到怎么样?

在对“声音”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对“声音”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丰富了自己对声音的理解,也便于由此找到自己的写作角度。

小结:普通校学生思维水平不高,遇到文学色彩较浓或者较抽象的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提问法为学生理解题目提供了方向,便于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自主构思,找到写作角度和素材。

三、探寻因果联系

引导学生找到声音和味道的联通处,从中揣摩出方式方法,迁移、推广至其他作文题。

1.基础练习

2.提高练习

3.运用示例

2014年北京海淀区期末作文题中提到了“磨,代表一种慢生活”,许多同学直接将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观点。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必须先用向原因的方法将其变得合理化。

小结: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有方法分析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语句,进而从中得出一个站得住脚、有合理逻辑关系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从生活中列举出至少三组声音和味道,并对其做具体分析,找到每组声音和味道的联通处。

2.分析自己选择上述三组声音和味道构成作文主体的原因,由此列出全文的写作提纲。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解决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总结,让学生在看到作文题时知道朝哪些方向思考。掌握这些方法,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直至灵活掌握。这类方法更多地适用于话题、命题类作文和较有明确关键句的材料作文,对于较复杂的材料作文,需要更详细更具体的思考过程。总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永远都不会有句号。

(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100053)

编后絮语

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的,是充满真情实感的,可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心生恐惧,他们的写作过程,其实是绞尽脑汁凑齐700字的过程。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会构思、找到可写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的第一步,更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在此,我们介绍此课,希望这一案例对广大一线教师是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