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食品安全正文

《盒装切块水果不卫生大肠菌群超20多倍》等3则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20次
  • 评分4
  • 54
  • 0

炎炎夏日,水果成了解暑佳品,为方便食用,各类水果超市还贴心地推出了切好的盒装水果,让很多“懒人们”钟情。然而也有不少市民担心,这些盒装水果都是何时切的?放太久会不会滋生细菌?

切块水果放一天还卖

近日,记者在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朝阳区广和东街、海淀区一所高校等地的水果超市,分别购买了6种盒装切块水果样品。问及水果切开的时间,南礼士路和广和东街的两家水果店主均表示是刚切的新鲜水果,距销售时间不超2小时。同时,一所高校内两家水果店店主则表示,水果是当天切的,都很新鲜。不过,其中一家水果店店主透露,有时上午切好的几十盒水果拼盘卖不完,就会留到下午一起卖,最长可能会放置一整天。

盒装水果大肠菌群高

记者将购买的6种盒装切块水果样品送至北京一家食品安全一级实验室,请实验人员模拟日常存储环境,分别检测样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情况。记者还购买了新鲜西瓜,切两半分别通过有保鲜膜和无保鲜膜冷藏,一同送检。

实验结果显示,6种盒装水果样品的大肠菌群均大于等于24000mpn/lOOg,茵落总数从13000cfu/g到504000cfu/g不等。同时,无保鲜膜的冷藏西瓜样品的大肠菌群明显多于有保鲜膜的西瓜,茵落总数则多出20多倍。

目前,我国对新鲜水果菌落数量并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但对水果制品的规定为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OOOcfu/g,大肠茵群不超过30mpn/100g。

专家表示,水果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量过高,如果体质不好,吃完很容易闹肚子生病。如果买盒装水果,尽量买刚切的,买回来最好立即吃。

释疑1:水果切开后能抗菌多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完整的蔬菜和水果的外皮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但蔬果离开土壤,而且被切开后,表面就容易细菌增殖。

实际上,各类水果切开后滋生细菌的情况因环境而异。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越容易滋生细菌。同时,也与水果被切开时的环境有关,例如刀具是否干净。

此外,也与水果本身的特质有关,例如柠檬较酸、苹果质密且有酸性,都有一定的抑茵作用;而西瓜的抑菌作用较差,夏天在常温条件2-3小时就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范志红建议,如果要购买盒装水果,尽量买刚切的,买回来最好立即吃,或者及时冷藏。

释疑2:冷藏到底用不用保鲜膜

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冷藏的有保鲜膜的西瓜样品中的茵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明显少于无保鲜膜的样品。但此前也有消息称“切开的西瓜盖保鲜膜还不如不用”。对此,范志红表示,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因为在冰箱冷藏时,盖上保鲜膜在冰箱里降温慢,容易滋生细菌;而不盖保鲜膜降温快,细菌滋生较少。

但实际上,此前实验结果的两种西瓜菌落差异并不大。同时,这种结论也有一定值得推敲的地方,测出有保鲜膜的西瓜反而细菌多,有可能是保鲜膜本身有细菌,或者冷藏时冰箱内部有一定细菌会导致交叉污染。同时也跟放置的室温环境有关,如果是切开后先放在室温环境下再冷藏,容易先滋生细菌。这些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范志红建议,冷藏切开的西瓜时,最好还是盖上保鲜膜。这样一是能够避免西瓜与其他食物的交叉污染,二是防止冰箱内的细菌,尽量减少其他方面的污染。

释疑3:大肠菌群过高有何危害

范志红介绍,细菌不等于致病菌,实际上90%以上的菌落都不致病。但是如果水果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茵群量过高,很难避免其中含有致病菌。尤其是大肠菌群,其中可能存在致病菌的概率更高。

水果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是否会致病,也因每个人的体质而异。一般胃酸比较多的人群,消化能力强,胃部杀菌能力也较强,不易生病;而老人、小孩和胃酸较少的人群,食用放置太久的水果很容易闹肚子生病。

发黑香蕉重新变黄?不靠谱

近日,一个“如何把发黑香蕉重新变黄”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个“小窍门”让许多网友纷纷惊呼神奇,但也引发了不少的质疑声音。

对此,记者按照视频所示进行了多次试验,均未成功。微博科普达人“能靠点儿谱吗”指出,香蕉变质的反应是不可逆的,视频中的香蕉应是被涂了加热后会挥发的褐色热敏颜料。

实验:发黑香蕉未变黄

在该视频中,一名外国男子把一根发黑香蕉连同大米一起密封一个小时后,再用吹风筒一吹,香蕉立刻从黑色还原成了新鲜的黄色。

视频流传之后,不少网友纷纷转发并连称“新技能GET”,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把水果和大米密封放置,是可以催熟水果的,视频所示却是相反的效果,究竟是否靠谱?

为了验证视频中的方法是否可靠,记者进行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先准备了表皮发黑且果肉腐烂的香蕉、普通大米、密封塑料袋和吹风筒,然后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分别把普通大米和香蕉放进密封塑料袋,让米覆盖住香蕉,并把袋中的空气挤压干净。静置一个小时后,记者拿出香蕉观察,并没有任何变化,再用吹风简的温档吹香蕉,也没有变黄。

第二组实验先将一根完好的香蕉放入冰箱,迅速使表皮发黑而果肉仍保持完好。然而,按视频中的方法实验发现,发黑的蕉皮依然没有从黑变黄。

原理:变质反应不可逆

微博科普达人“能靠点儿谱吗”评论上述视频认为,发黑香蕉变黄只是一个小把戏,“先用热敏颜料把好香蕉涂成黑褐色,然后用电吹风加热把褐色颜料挥发掉,香蕉就变回了原本的黄色”。他解释,香蕉的变黑是由于细胞壁破坏,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记者了解到,香蕉是所有水果中最容易发生黑变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香蕉皮的细胞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同时含有多酚氧化酶,并且香蕉皮中的多酚氧化酶活力较一般的水果(如苹果、梨等)更强。当香蕉表皮受到损伤时,细胞被破坏,此时,正常情况下分隔在细胞不同区域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便会“相遇”,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羟基醌,进而聚合形成邻苯二酚型黑色素。反应时间越长,颜色越深,从褐到黑,于是香蕉黑变。

由此可见,发黑的香蕉重新变黄,在正常自然状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视频中的变化,显然是使用了某种障眼法。

网售菌子价格低暗藏猫腻物流保鲜技术不靠谱

年年盛夏,云南茵子如期而至。这些年,全国上下对云南菌子的接受度愈见高涨。每年此时,云南菜馆猛推各式茵类,捧场客也络绎不绝。近来,由于电商日渐发达,在网上买菌自己烹调也十分方便。

然而,你真的对网上的菌子放心吗?日前,记者对电商渠道的云南菌子进行追访,发现网上的菌子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也藏着不少猫腻。

网售野生菌低于成本价可能吗?

网上卖菌子的店铺还真不少,菌子的种类丰富,松茸、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和见手青等常见的菌子都有,就连昂贵的干巴菌和虎掌菌也有,不常见的马屁泡都能买到。其中以鸡枞、松茸、青头菌以及各类牛肝菌为主,基本都是云南出产。网上菌子的价格参差不齐,以一斤鸡枞菌为例,价格幅度为45 - 388元,而大部分价格都在每斤100-200元左右。价格幅度较大的还有松茸,一斤价格由最低的60多元到最高的9800元,价格差距令人咋舌。还有像一家号称地处云南曲靖的网店里,平日里卖两三百元的野生干巴菌只卖148元,叫人大跌眼镜。

而实际上,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因为遭遇天气缘故和野生茵产量年年见跌,今年云南野生菌子的价格比往年上涨了20%0在广州开云南菜馆的胡女士说,干巴茵每斤最少也要250-400元;松茸价格普涨,过去100元/斤,今年11公分长的松茸在云南批发价也要150元/斤。

网店的茵子比云南当地的批发价还便宜,货源可靠性多高?这要打一个问号。

菌类种类多 你能分清吗?

虽然松茸广为消费者所知,是大家购买的热门茵类。但是,加入你不是云南本地人,或者对菌子没有深入的认知,那么分分钟可能买的是其他不知名的菌子。谢先生的餐厅夏季主营茵子生意,他说可食用的云南野生菌种类多,有的菌子彼此长得相似,门外汉经常会傻傻分不清楚,就好比多数云南人分不清广东的鱼—样。

消费者林先生在网上买入2斤松茸,烹调以后发现根本没有松茸的味道,请云南朋友鉴别以后发现原来是姬松茸。谢先生说有几种茵子可以冒充松茸,一是姬松茸,二是花脚松茸。后者稍微还有一点松茸的味道,前者根本没有,只是外表类似罢了。姬松茸属于人工培植,一斤只要十几元,价格相当便宜;花脚松茸的价格仅仅是松茸价格的l/30此外,老人头也容易被冒充,尽管老人头的价格已经相当便宜。还有广州消费者常吃的牛肝茵,牛肝菌是一个大类,可细分30多个品种,并非人人都能辨识出来。

物流保鲜技术靠谱吗?

据谢先生介绍,野生菌对保存环境要求苛刻。云南当地农民采摘了菌子以后要马上低温保存发货。菌子的保存温度最好在O℃- 4℃之间,如此可以“续命”三、四天。若是放在常温下,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都会使得菌子微生物滋生,容易发生变质。因此,这要求保鲜冷藏条件要到位。

消费者May向记者报料.称上周在某网店购买的松茸收到时软绵绵的,拿在手上感觉很湿, “有发潮的气味,其中四、五根有掉头现象。明显焖到了。我们都不敢吃,只能丢掉。”诸如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记者调查获知,网店的野生茵大多数通过快递发送,只有极少数买家坚持送飞机或者火车,请买家自行到机场或者火车站提货。

记者以买家身份与一家来自云南销售鸡枞的网店卖家进行沟通,卖家介绍他们是用快递进行邮寄,但当记者询问关于茵子打包保存的细节时,卖家表示并不清楚,并给出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具体怎么走我们不清楚,反正把菌子交给快递公司了。”而另外一家销售几种菌类且销量相对较高的卖家则介绍,快递包裹中会有冰块、吸水纸、保温箱等,确保新鲜。同时两家均表示下单后基本1-2天即可收货。然而,恰如业内人士所说,菌子从采摘到最后食用,O ℃ - 4 ℃的冷藏温度下保存时间大约为三、四天,也就是说如果拿到的菌子没有质量问题,也必须马上食用,多留两天都不行。

烹饪要得当否则易中毒

记者看到,有的网店会给出菌子的处理方法以及烹调方法,但是,甚少有店家坦白告知消费者茵子的毒性。

胡女士告诉记者,除了松茸以外,其他所有的野生茵子都有毒性,只不过轻重罢了。因此,能作为刺身生吃的,也只是松茸一种。就算是人们常食用的牛肝菌和鸡枞,也有微毒。如果烹调不到位,茵子的毒性残留将对食用者造成伤害,轻者头晕,重者出现幻觉,最严重的还会致命。

胡女士认为,网购野生茵存在风险,小则上当受骗,买了别的菌子;大则误食用有毒菌子导致健康受损甚至性命不保。唯一能去除野生茵毒性的方法就是高温煮制杀毒, “建议消费者在烹调时尽量拉长茵子受热时间,宁可让茵子软熟一些。”